正文 張北川 一個懷有理想主義的堅守者(1 / 3)

張北川 一個懷有理想主義的堅守者

關注

作者:張小華

“這些年來,我從未沮喪過,我之所以做了許多人沒做到的事,不過是有一點堅持科學的勇氣而已”

“我的心理素質很好。”張北川說。

的確,自從1989年研究“同性戀現象和人群”的那一刻起,他經曆了太多的坎坷與波折,作為國內首位在男同性戀人群中進行大規模艾滋病幹預的專家、馬丁獎得主,他的心理素質不得不好。

“在科學的入口處如同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這裏必須丟掉一切疑懼,這裏必須清除一切畏怯!”這是馬克思說過的一段話,後兩句是馬克思引用但丁《神曲》中的詩句,張北川甚是喜歡。他說:“這些年來,我從未沮喪過,我之所以做了許多人沒做到的事,不過是有一點堅持科學的勇氣而已。”

然而2013年,他有些不“淡定”,原因隻有一個,全球基金在去年年底已經暫停對中國艾滋病項目的援助。張北川說:“在反對性向歧視和爭取同性愛者平等權益的長路上,社區組織是一支主力軍。但是‘斷糧’了,許多社區組織在籌款能力等方麵明顯準備不足,在新形勢、新環境下,缺少應對之策和艱苦奮鬥精神。他們未來的路任重而道遠。”

“艾滋病,讓我們感覺到真正的傷筋動骨”

“艾滋病使我們發現了文化的缺陷,因為艾滋病,我們才感覺到什麼是真正的傷筋動骨。我們離現代國家還很遙遠。人們把同性戀者看成忌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生活在艾滋病高危環境中?又有多少人科學地正視這個問題?又有多少媒體傳播這個聲音?”很多次,張北川發問,他用出離憤怒的聲音提醒我們,在同性戀問題上,我們沒有實事求是!

“作為皮膚病學專家的你為什麼要涉足被很多人視作‘禁區’的同性戀研究?”記者問道。

“我研究艾滋病易感人群,是在我看到一個人的遭遇後開始的。我的醫學啟蒙老師秦士德教授,他是我所在醫學院裏公認的最博學的醫生之一,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是中國知識界敢於公開自己同性戀傾向的第一人,是我所見過的最富有獻身精神、最富有同情心的醫生。因為公開了身份,老師的壓力很大,麵對蒙受羞辱的老師,我站出來想為老師辯護,可我發現自己對同性戀講不出很實在的道理。我知道,要化解老師遭遇的難處,隻有依靠科學。”

就這樣,因為老師一個人的遭遇,張北川開始關注起這一群人,而這一關注,就關注到了今天。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同性戀,包容他們,正視他們,張北川開始潛心編寫相關書籍。1990年,他開始著手寫作我國第一部有關同性戀現象研究的理論學術著作《同性愛》。在這期間,他辦公室的牆壁上始終貼著這樣一張字條:一般談話不得超過15分鍾。

他關起門來,閱讀了200多部性學及相關學科的著作,1000多篇英文文獻。

1994年,張北川所著的47萬字的《同性愛》終於問世。這部日後被認為是“奠定中國研究同性戀現象的學術理論基礎”的專著,通過對曆史發展規律的分析,闡釋了人類史的發展是朝著同性愛者與異性愛者擁有平等權利的方向進步。

“不過,當年出版社采取了低調的冷發行方式,沒有做任何宣傳,隻印了5000冊,賣了7年,還餘下1000多本。”然而,到了2001年4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出版後(不再把同性戀認定為性變態或心理變態),同性戀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短短幾個月內,《同性愛》剩餘的那1000多本被一掃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