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憲 開創中國油彩畫新技法(1 / 1)

張憲 開創中國油彩畫新技法

關注

作者:黃伶伶

撲麵而來分明就是中國水墨,但那色彩、色調,細節的質感、紋理又完全不是水墨能夠表現的

張憲:著名畫家,擅長中國畫、油彩畫。現為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歐洲分會名譽主席,維也納中國美協特約藝術家,中國畫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張憲畫集》、《視覺》、《色彩世界》等個人畫集,作品名錄入百餘種刊物,畫作被海內外多家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

著名畫家張憲1954年出生於北京,成長於一個國畫世家。他的祖父張梅村曾拜張大千為師,父親張雲程師從國畫大師許麟廬,深得齊派真傳。受家風的熏陶,在青少年時期,張憲就醉心於國畫的創作,而後他於七十年代師從許麟廬、劉迅、李穎等中國畫大師學習。曆經多年的研習和積累,他的傳統水墨畫功力深厚。

1999年的歐洲之行成為張憲人生的一次契機。這一年,他與著名藝術家朱紅女士共同在德國、奧地利等國舉行畫展。畫展在當地引起極大轟動,凝結了他多年心血的藝術作品讓西方藝術愛好者駐足流連。第一次來到歐洲的張憲並沒有陶醉在畫展的成功之中,而是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與西方藝術家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他敏感地發現,如果能把西方抽象的跳動色彩和中國畫的大寫意潑墨技巧相結合,必定可以創新出一門別具一格的繪畫藝術。

回國之後,張憲開始一心鑽研,苦苦探索。終於,在他的筆端一種全新的繪畫語言破繭而出——開創中國現代水墨先河的油彩畫。這種全新的畫派,通過借鑒西方油彩材料特有的表現力,在濃縮中國水墨畫精髓的基礎上,淋漓地表現了張憲個人作品的風格。很快,油彩畫在中國畫壇引發強烈反響。

觀張憲的油彩畫作,撲麵而來的是清新、亮麗的視覺衝擊力。分明就是中國水墨,但那色彩、色調,細節的質感、紋理又完全不是水墨能夠表現的。油彩在畫麵中呈現出的淋漓效果是勾畫和潑墨都無法達到的,這種近乎自然天成的色調分離的表現力打破了工筆的呆板和潑墨的單調,讓鮮明的色彩組成的畫麵充滿了靈動。

油彩水墨畫創作之初,張憲以亭亭玉立的荷花為主要創作元素。畫中,他以西畫特有的濃鬱色彩結合中國寫意的畫法技巧,把獨具東方神韻的荷花恰如其分的展現在方寸之間。畫裏的荷花或紅或藍,飄逸的荷葉千姿百態,傳神的色調濃淡淺深,荷花那獨特的神韻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現在,他的畫筆已經延伸到了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清澈的長江源頭、神秘的樓蘭古城,佛光四射的布達拉宮……大自然的山和水,在濃鬱的油彩裏輕靈跳動,更顯生機勃勃。此時,山更有力量和氣勢,水更具靈性和活力。也許就在這山水之間,畫家的心靈也得到了最充分的解放、最深廣的寄托。

在中國書畫界有著“公益畫家”之稱的張憲,一直與社會同呼吸共命運,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1990年,張憲把與著名書法家田伯平共同舉辦的書畫聯展上的全部作品捐獻給第11屆亞運會;隨後,他參加“榮寶齋賑災義賣”活動、作畫捐贈慰問為“兩會”做出貢獻的首都交警,向“北京公安反扒民警”捐贈作品;2006年張憲向國際奧委會捐贈油彩畫“迎奧運·創和諧”;2007年張憲向北京綠化基金會捐贈巨幅長卷水墨畫《江南水鄉》;2008年張憲參加紅十字會“汶川地震”賑災義賣活動;2012年張憲與歐陽中石等十位著名書畫家精心創作的十幅佳作,搭載“神州九號”飛船凱旋,畫作《高飛》寄托了他對祖國、對航天事業的美好祝願。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領導人出訪專機中,多次懸掛張憲的作品:2004年的中國畫《水鄉》係列;2005年的《黃山風情》、《荷花》係列作品;2009年至今的油彩畫《盛世紅荷》等十餘幅作品。在2009年,張憲的多幅油彩圖片作品在北京地鐵裏進行公益展示,備受各界人士關注。從國家領導人專機上來到平凡百姓的身邊,他的作品真正實現了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