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會”上青聯委員的“好聲音”(1 / 3)

“兩會”上青聯委員的“好聲音”

特別報道

作者:梁偉

3月3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開幕。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的各級青聯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從青少年健康成長到網絡反腐,從鼓勵公益慈善活動到解決老人住院難的問題等各個方麵,青聯委員們紛紛提出了富有真知灼見的高質量議案、提案,也從一個側麵展現了當代青聯委員關注社會,建功時代的風采、風貌——

賀軍科:高度重視社會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全麵成長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是教育的總目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相互聯係的完整體係,共同促進教育總目標的實現。有效的社會教育是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認知、學習社會規範和社會化技能、發展個性愛好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在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捍衛釣魚島主權等重大事件中,當代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責任擔當都有鮮明的體現。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一部分青少年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價值觀念模糊、道德養成不足、社會技能欠缺等問題。

社會實踐和社會觀察是青少年接受社會教育的主要方式。傳統上,社會教育大多偏於參與社會實踐,受條件、機會、時間等因素限製,青少年的參與程度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上供給不足的問題短期內恐難以解決。

推動青少年的社會教育,要切實關注已經出現的問題,分角度研究、分步驟實施;已經形成共識的,應當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推進;在繼續充分發揮傳統方式作用的同時,要更加注意網絡、傳媒等青少年成長環境的強大塑形作用。在此,我代表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全社會共同承擔起社會教育的責任。社會在哪裏,社會教育就在哪裏;可以說,現在的社會教育,很大程度是在網絡上、在傳媒裏。正確的引導對於青少年的社會觀察尤其重要。社會知名人士、媒體、網絡,都在有意無意地對青少年發揮著社會教育功能,青少年都在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來自他們的影響和教育。呼籲全社會都從法製、道德等各個角度弘揚正麵教育、抵製負麵影響。

二是切實增強青少年社會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建議針對青少年的思想認識實際,探索有效的路徑和載體,幫助他們理解國家體製,理解國家和社會是在怎樣的體製下取得了今天的繁榮和發展,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直、善良、誠實、有愛心等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明確道德底線,尊重製度和規則,樹立法治意識。同時,培養青少年在社會上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備基本的社會化技能。

三是大力淨化網絡和媒體文化環境。建議針對青少年的網絡使用偏好,開發科學、係統的青少年社會教育網絡產品,積極弘揚網絡“正能量”。網絡監管部門要完善法規體係,繼續大力整治網絡色情暴力等違法有害信息,監督互聯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規範網絡遊戲的設計和生產,製止騷擾、恐嚇、淩辱等有害信息在互聯網傳播擴散。

(賀軍科: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常務副主席)

學誠:關於鼓勵和規範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思考

目前,國家正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麵臨著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在這個特殊的曆史階段,動員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對於全麵解決僅由市場機製形成的初次分配及由政府調控機製形成的二次分配而產生的種種不平衡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補充作用。

作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包括佛教界在內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具有獨特的優勢。具體談三點認識:首先,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具有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明確的道德指向。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因為沒有現實經濟利益的回報,所以需要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具有充實的精神境界作為支撐。凡是流傳至今並廣為世人認可的宗教信仰,通常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能夠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以眾生福祉為追求的目標,從而更容易持之以恒地從事利益民眾、利益社會的公益慈善事業;第二是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具有豐厚的積澱和優良的傳統。宗教信仰,自從形成之日起,便具有良好的延續性。就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方麵,有些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優勢之一。最後是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具有堅實穩固的民眾基礎。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具有廣泛而持久的民眾感召力。信教群眾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適當地加以引導,就能夠成為穩定社會民心的一支重要力量。宗教雖然沒有國界,但宗教徒都有自己的國家。一個宗教徒,首先是國家的公民。這是宗教界人士應有的覺悟。

(學誠: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青聯副主席)

鄭靜晨:解決老年病人住院難問題迫在眉睫

我國目前已跨入了“老齡化社會”階段。尊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如何解決老年病人看病難、住院難問題,特建議:第一、在現有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中增設“老年病區”科室。通過基礎設施的改造,建立適合老年病人特點的單間病房,同時在醫院就診的各個環節中,凸顯方便和照顧老年病人的醫療服務措施,以解決他們就醫過程中存在的“四大難”問題:站不住、擠不動、等不及、住不上。第二、將部分大城市二級醫院改造成為“老年醫院”。可通過科學論證及醫療區域規劃,從中篩選出一部分改造成為老年醫院,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醫療資源。第三、“老年醫院”作為醫院管理的一個新的分類,加大政府投入,並獨立建院。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占到總人口的15%左右,建立老年醫院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第四、建立良好的醫療保障機製,解決老年人看病難、住院難問題。針對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大病、重病的特點,在醫療收費項目和內容上進行必要的調整,製定出台有利於調動和保護為老年病人服務的一些特殊規定與辦法,凸顯老年醫院的社會公益性和福利性。要逐步將社區老年衛生服務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疇,保證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時、便捷、價廉、質優的醫療保險服務。建立醫療救助製度,對於特困老年病人給予醫療救助,保障其基本醫療需求。不斷完善老年醫療服務、康複、護理和臨終關懷等設施,大力發展家庭病床等上門服務,為老年病人提供預防、醫療、康複、護理照料等便捷的一體化服務。

(鄭靜晨:武警部隊後勤部副部長兼武警總醫院院長,全國青聯常委)

鄧中翰:鼓勵自主創新,需要“供給”與“需求”並重

建立技術創新體係除了政府推動企業提升自主創新“供給”能力之外,還要引導市場形成對自主創新成果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這些年來,國家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供給”方麵,製定了很多政策,包括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吸引海外歸國人才等等,有效提升了我國的研發及產業化能力,在很多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部分技術和產品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大為縮短,並湧現出了一批在國際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