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銘章 血肉之軀築長城(2 / 3)

軍情緊急,不容分說,王銘章顧不得千裏跋涉之苦之累,更顧不得休整喘口氣,在趙村車站,王銘章親自做戰前動員,他號召全體官兵要“受命不辱,臨危不苟,負傷不退,被俘不屈。”

10月24日,王銘章率部披星戴月,曉行夜宿,風塵仆仆趕到了娘子關西南側的東回村、西回村中間地帶,正巧與西犯的日軍第十四師團撞個正著,一場遭遇戰就此打響。經過兩個星期的作戰,四十一軍傷亡近半,為利於今後作戰,軍長孫震整編部隊,每旅兩個團並為一個團,122師兩個旅四個團縮編為兩個團。整編後,即開到平遙、張蘭一帶繼續與敵作戰。隨後,第二十二集團軍又奉調徐州、碭山一帶,以阻擊沿津浦路南下之敵。

1938年1月,蔣介石在開封召集軍事會議,處決了不戰而退的韓複榘。會後,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調回四川,由第四十一軍軍長孫震代之,孫震報請以王銘章為四十一軍前敵總指揮,代現軍長指揮全軍。隨即,王銘章奉命防務津浦線北段之滕縣。

滕縣在春秋戰國時代曾為滕國之首都,地理位置重要,居津浦之正幹,為徐淮之屏障,王銘章以前敵總指揮指揮各部嚴加布防。

3月,日軍在鄒縣、兗州一線大量增兵,想一舉打通津浦鐵路,奪取徐州要地,敵磯穀、板垣師團,發精銳十萬之眾,向鄒縣、滕縣、臨沂進攻。此時,滕縣縣城內由王銘章統一指揮的部隊,包括滕縣縣長周同所率的地方保安團隊四百餘人,戰鬥兵力不足三千人,兵力如此薄弱,斷難抵抗優勢敵人的大舉進攻。但當時我各處友軍都正與日軍進行激戰,無法抽出大量兵力增援。

王銘章臨危受命,他抱著有敵無我,與敵人拚搏到底的決心,組織防禦部署,要求全體士兵為國家為民族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為保證我大軍作好戰略防禦全殲敵人,堅守滕縣戰略要點到最後一分鍾。他訓勉部下說:“以川軍薄弱之兵力,和窳敗之武器,擔當保衛徐州第一線之重任,力量之不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身為軍人,衛國保民而犧牲,原為天職,隻有決心犧牲一切,才能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

驚天地泣鬼神的滕縣保衛戰

3月14日,日軍機械化部隊在飛機、大炮、坦克火力的掩護下,猛撲我滕縣外圍北界河、北沙河、南沙河防線,與王銘章部展開激戰。王銘章臨危不懼,命令部下抱著必與敵人拚一死活的決心,以血肉之軀組成熱血長城,拚死抵抗日軍的滾滾鋼鐵洪流,陣地幾番被突破,又被王部組織敢死隊重新奪回,陣地前血流遍地,屍橫遍野。

戰至15日,日軍付出慘重傷亡代價後突破正麵防禦,繼續向界河一帶陣地猛攻;迂回至馮河、龍陽店一帶之日軍開始向守備滕縣東關的警戒部隊進攻。敵集中炮兵火力向滕縣東關、城內和西關火車站射擊。同時,敵飛機10餘架飛臨滕縣轟炸、掃射。坐鎮西關的王銘章在敵開始轟炸後,通過電話詢問各處情況,跑步進城,與同僚、部屬協商判斷東郊之敵即將大舉進攻,大戰迫在眉睫,作戰應變方案有兩個,一是死守孤城;二是出城機動作戰。會後,王銘章立即向集團軍孫震報告戰況,孫震答複說:“委員長來電話要我們死守滕縣,等待湯恩伯集團前來解圍,湯部的先頭部隊昨日已到臨城,其後續部隊亦正陸續趕到。你應確保滕縣以待援軍。如兵力不夠,可把城外所有的四十一軍部隊調回城內,固守待援!”

於此,死守待援已成定局。王銘章下定了決心,昭告全城官兵,“決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16日拂曉,日軍萬餘人在其優勢火力的掩護下,向滕縣發起全麵進攻。整整一天,日軍在其飛機、大炮人力支持下前後發起5次進攻,每次均被將士們用數百枚手榴彈炸得狼狽逃竄、遺屍遍地,衝過缺口的少數日軍也被我部的大砍刀消滅。當日夜間,王銘章再次視察陣地,檢查傷亡情況,估計來日又是一場惡戰不可避免,且己方傷亡早已過半,便重新調整兵力部署,決定放棄外圍陣地,集中全部所屬部隊守衛城防。他還命令將南北城門堵死,東西城門暫留交通道路,也隨時準備封閉。師部和直屬部隊也由西關移進城內。他逐一嘉獎勉勵慰問英勇作戰的有功將士和傷員,並命令全軍深溝高壘,注意防空隱蔽,待機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