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銘章 血肉之軀築長城(1 / 3)

王銘章 血肉之軀築長城

紀事

作者:劉之昆

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王銘章及所部全體官兵為保衛國土,奮戰孤城,英勇殺敵的鬥爭精神,光耀千古。正如當年其靈柩運抵武漢大智門火車站,武漢各界萬人迎靈,有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中央委員陳紹禹、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聯合撰寫的挽聯所評價的: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抗日戰爭初期的滕縣保衛戰,是台兒莊大戰最光輝的序幕戰,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戰鬥中,由川軍組成的第122師奮戰孤城,以寡敵眾,共擊斃日軍4000餘人。自己也傷亡慘重,其中師長王銘章壯烈犧牲。王銘章殉國後,除極少數人突圍外,所部官兵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衝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122師5000餘人幾乎全部陣亡。

川軍的巨大犧牲換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感慨,“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川軍以寡敵眾,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德陽誓師出川抗日

王銘章將軍,字之鍾,四川新都泰興場人,1893年出生。父王文煥,經營小商業為生,家境清貧。由於父母雙親早年相繼病逝,遺下王銘章兄妹三人,生活更加窘迫。王銘章由叔祖父王心田資助得以上學讀書,就學於新都縣高等小學,1909年畢業後,16歲的王銘章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自此走上從軍道路。

辛亥革命爆發前後,王銘章便與同學們一道參加了保路同誌軍的反清作戰。至1928年,四川西北屯殖軍在北伐革命影響下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時,他已經從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多年,擔任第二十九軍第四師師長。1930年移防成都,1932年冬兼成都衛戍司令。

作為一名正直的愛國軍人,王銘章作戰勇敢,指揮有方。但他從軍以來,多次被卷進軍閥混戰,還不得不參與對紅軍的圍剿,對此,他深惡痛絕。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堅決擁護抗戰救國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的革命主張,思想逐步轉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標誌著中國全麵抗戰的開始。王銘章胸中燃燒起衝天激情,與許多川軍將領一道,紛紛主動請纓出征,要求帶領自己的122師出川抗日。

1937年9月7日,122師在德陽誓師出征。王銘章在誓師大會上慷慨陳詞,表示一定要用殺敵立功、報效國家的實際行動,來贖回自己20年來參與內戰、危害民眾的罪愆。他斬釘截鐵地對德陽民眾說:“我們出川是為了國家的存亡、民族的生死去戰鬥。我們下定了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不把日本鬼子趕出國門,決不生還。”

誓師之後,王銘章便返回新都家中,對夫人和子女們一一執手相別,諄諄叮囑道:“我出川的目的是打敗侵略者,收複失地,我已做了充分準備。我走後,你們要和睦相處,子女要聽話,好好讀書……”

當日,王銘章還立下遺囑,稱如果他戰死沙場,就將他曆年俸薪積蓄,連同撫恤金在內,酌情留下部分養家和子女教育所需,其他的全部拿出來開辦學校。全家人聞言當場大哭,第二天一起含淚送別親人,沒想到竟成永別。

王銘章所在的第四十一軍連同第四十五軍,編為第二十二集團軍,在鄧錫侯將軍的率領下,徒步出川,首先北上山西,踏上抗日戰場。

從娘子關到滕縣

部隊到達寶雞後,因晉北忻口與晉東娘子關受日軍猛攻,戰況緊急,西安行營奉轉蔣介石命令,要二十二集團軍立即由寶雞乘火車直開潼關渡河,歸第二戰區戰鬥序列,馳援晉東。王銘章的122師為前衛部隊,10月14日到達風陵渡,立即渡過黃河後進入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