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 應該學會遺忘
隨筆
作者:高鵬
當遺忘變成例外,而記憶變成了常態
對於人類而言,遺忘一直是常態,而記憶才是例外。從古至今,人們不斷地嚐試用本能、語言、繪畫、文本,來記住我們的知識。我們一直在嚐試提高我們的記憶能力,增加我們能夠存儲並成功提取的信息的數量。與記憶相比,遺忘的力量更大。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去嚐試記憶,是因為記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然而,時至今日,由於數字技術與全球網絡的發展,這種平衡已經被打破了。我們驚愕的發現,如果真的記住一切,不僅令人發狂,而且讓人孤獨絕望。
人類對於完整記憶的需求一直在持續上升,這讓如今的世界已經被設置成記憶模式。科學技術的發達持續推動著記憶的發展。廉價的儲存器提供了廉價的存儲空間,我們不再會擔心遺忘,因為我們的記憶有了依靠。甚至我們都可以不用去記憶,因為那些事會永遠放在那裏,直到我們再次能夠想起它們的時候。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唾手可得。這對我們是有益的,他能增強我們的聯係,提高我們的效率,推動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遺忘已經已經失去了動力,或者說人們已經很少能記起遺忘這檔子事了——但其實遺忘是人類的天性。
但,這正是我有所隱憂的地方。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過載”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也成了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而我們正是信息過載的勞動者。我們麵對海量的信息,有時會無計可施,被困在數字化的陰影中無法邁步,於是我們焦躁、憂心忡忡、效率下降、幸福感也在降低。
我們應該走出數字化記憶的陰影。學會遺忘。以前數據少的時候,想記該記的沒記下來,如今數據過多的時候,想忘該忘的忘不了。我們的大腦就像倉庫一樣,沒用的東西站的地方太多了,需要清一清。我們需要恢複遺忘。
這一方麵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的學習新的信息處理技能和思維方式。企圖用“全天候待命”的方式跟信息共處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常常在機場看到的那些“大忙人”就是這樣。大忙人手拿最新的電子設備,無視身邊的所有人和事,他要麼邊走邊瀏覽短信,要麼一邊小跑著穿過航站樓一邊對著手機大吼。光是看著這些人,就讓人壓力重重、焦慮不已了。不管大忙人看起來有多忙碌,他的工作方式既非有效,也難持續。匆忙行事並非管理信息的合理之道。
同時消極應對也是錯誤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注意力和時間就越多:有更多的郵件要讀,更多的網頁要看,更多的文件堆滿桌麵。他們因此感到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負荷,開始占用家庭時間去處理信息——比如邊吃飯邊查郵件,或者在看孩子踢球時還把玩著iPhone。
另一方麵,需要我們自己能夠真正理解,在如此眾多的信息中自己到底要獲得什麼。因為信息隻是客體,本身不能決定自己有用還是沒用。有用還是沒用,是相對於主體來說的。對自己有意義的信息應該保存,對自己沒有意義的信息,就應該遺忘。如何取舍這是一種人的生存智慧。
遺忘,始終應該是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