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國學
作者:孫聚成
大宋是幸運的,因為有了歐陽修。歐陽修的精彩登場,如一顆璀璨的新星,照亮了大宋文壇的夜空,從此唐宋文采,比肩風流,也讓中華文脈得以綿綿延續,令後人擊節稱讚。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他出生於窮苦農家,四歲父親去世,因家貧沒有錢上學讀書,母親鄭氏以荻畫地,教他識字。憑借著聰穎的天資和無比的勤奮,少年時期歐陽修的詩文已經可比成人的老成練達,並在天聖八年魚躍龍門,考中進士,從此踏上大宋的政治舞台,開始了他從政、為官、治學的一生。仁宗時,累擢知製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從政期間曾經多次被貶,歐陽修的足跡踏遍了大宋的美麗河山。
歐陽修是大宋傑出的政治家,他站在改革的前沿,高瞻遠矚,胸懷坦蕩,為大宋政治清明付出了艱苦努力。歐陽修對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麵的嚴重危機,有較清醒的認識,主張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節用,是慶曆新政的熱心設計者和積極參與者。
慶曆新政失敗後,範仲淹被貶饒州,歐陽修等人被逐。當時,朝廷上下那些反對者,把推行慶曆新政的改革派稱為“黨人”,一時間,朋黨之論紛起。歐陽修認為這是有意陷害賢良之舉,便寫了文詞鏗鏘、辯說有力的《朋黨論》予以回擊。文中指出:“小人無朋,惟君子有之”,因為小人所好者,利祿,所貪者,貨財,即使他們暫時引以為朋,也是假的,一旦利益衝突,立即翻臉不認人;君子則不然,他們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因此能做到同心共濟,終始如一。歐陽修因此建言,皇上“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這樣,“則天下治矣”。《朋黨論》一文,讓後人看到了歐陽修作為政治家的錚錚風骨,雖是一個平易文靜的士子,風姿灑脫而又剛硬如劍,嫉惡如仇而又怒目拍案。
因為多次被貶為地方官,歐陽修有著豐富的主政地方的經曆。作為官員的歐陽修,以民為本,仁厚施政,為官一處,造福一方,堪為大宋的優秀公仆。景佑三年,歐陽修被貶為夷陵縣令。他上任伊始,便下了一番狠功夫,整頓縣衙吏治,健全規章製度。數月以後,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此後,從慶曆五年到至和元年,歐陽修先後出任滁州、揚州、穎州、應天府等地方官,輾轉四方,蹉跎十年。
在滁州任上,歐陽修初步形成了寬簡的執政風格。所謂寬簡,就是寬容和簡化,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為博取聲譽,隻求把事情辦好就行。這是他一生為政的風格。他後來曾權知開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鐵麵老包”,即包拯,威嚴無比;而他則持以寬簡,辦事往往不動聲色,同樣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清朝時,有人曾將他與包拯相比較,在開封府衙東西側各樹一座牌坊,一邊寫著“包嚴”,一邊寫著“歐寬”。在當時,歐陽修這種不侵擾民,不擺花架子,不追求赫赫聲譽的執政風格,就已經受到郡民的普遍歡迎。
政務之餘,歐陽修常常徜徉於山水之間,融化於雲霧之中,成了山裏的一縷雲,雲裏的一線泉,草上的一粒露,成了山水真正的一部分。當他拿起筆來,人間的美景和情感便被無數後人仰慕。盡管身處江湖之遠,歐陽修照樣從容自在,就如他的《浪淘沙》所寫的那樣:“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作為文壇領袖,歐陽修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大刀闊斧地整頓文風,推行詩文革新運動,奠定了大宋三百年的平實文風。少年時,歐陽修偶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嘉祐二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的身份,主持進士考試。這個來之不易的絕好機會,讓歐陽修得以實施自己整頓文風的設想。宋初以來,文壇承襲五代餘風,駢儷盛行,文風豔冶,華而不實,那種格調不高,內容空洞,華麗空虛的文風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社會風氣。在這次科舉考試中,歐陽修以文風平淡作為取士標準,凡是語言險怪無病呻吟的,一律黜落不取。登第名單發榜後,原先中選呼聲最高的幾乎全部落榜,中第的都是文風平易的無名之輩。頓時,社會輿論嘩然,風波驟起。落第舉子們不但圍攻和辱罵上朝途中的歐陽修,甚至還有人撰寫《祭歐陽修文》,扔進他的住宅,詛咒他早死。然而,歐陽修大義凜然,不為所動,堅持打擊文壇華而不實的不正文風,終於使“太學體”等銷聲匿跡,平易樸實的一代文風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