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 / 2)

歐陽修本人的性格平淡自然,無論是壯誌未酬,流落山野之側,還是躊躇滿誌,位居廟堂之高,他從來不改其從容寬厚、率真自然的個性,“出門盡垂柳,信步即名園”的日子過得愉悅悠閑。就如他的詞《朝中措》所寫:“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作為一代儒宗,歐陽修的胸懷寬廣似海,不遺餘力地提攜後進。凡是歐陽修認同的文人,看好的才子,他都為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嶄露頭角。因為歐陽修的春風化雨,小心嗬護,終於造就了大宋一批絕世才華,成就了一個文章盛世。王安石、曾鞏、蘇氏三父子等一個個文化碩儒,在他的扶持下,邁步文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蘇轍在文章中說,眉山偏僻,從不知文化為何物,到了汴京,見到歐陽修,才知道斯文之氣,聚之於此。一代文豪蘇軾,談及這位知己兼恩師,更是讚佩備至:“歐陽子,今之韓愈也。” 宋人文章中,更是讚譽其為一代文宗,風華絕代。

歐陽修真誠地對待後輩,如雨潤苗,如露灑草,既沒有文人相輕,更沒有妒嫉眼紅。這是大宋的幸運,這是那批初露頭角的文人的幸運,這更是中華文脈的幸運。這種高風亮節的名師風采,千餘年來,有幾人可與比肩?

歐陽修的文章獨步當世,名垂千古,人們把歐陽修等六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為“唐宋八大家”。作為一代文化大家,歐陽修喜歡收集金石文字,還開創了文人書法的先河。歐陽修迷戀書法,其書法著稱於世。朱熹評論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為了使書法活動更趨生活化,他將專門練書的行為改為隨意作日記的行為,並言平日所記。歐陽修的書法生活化觀念,乃“文人書法”之濫觴,由於他的影響,宋代行書手劄尺牘非常興盛。人們將書法與書家的知識修養和為人品格聯係起來,進而形成了品評書法的一條重要標尺——“書卷氣”。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寫作《六一居士傳》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陽修用琴棋書畫石詮釋了他精彩的一生,這種瀟灑雅鄭的風度為後世讀書人無比追慕。

作為宋詞大家,歐陽修還在宋代的詞壇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創作了很多詞,集於《六一詞》一卷中,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離情別緒、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並善於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如《采桑子》十三首,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歐陽修偏重抒情的詞,更是婉曲纏綿,情深語切,讓人讀之難忘。如他的《生查子》一文,“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簡練而婉約,曆經千年而傳誦。歐陽修的一些詞寫感情,往往是情深意長,含蓄蘊藉,給人以新穎別致的感覺,如他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如果說,從政,做官,革新,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追逐,那麼,醉心山水,從容自然,則是歐陽修卓然個性的體現。漂泊在大宋的大地上,歐陽修的目光永遠是清澈的,他看到的是美麗的風景線,別人也把他當成風景來欣賞,就如他被人稱道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