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一下我們的建築
視點
作者:劉波
如果都來追求奢華、龐大、複雜、亮麗,不但是自然之災,也可能成為人類生存的新困境
博士,國家二級美術師,全國青聯委員
建築,取材於自然而作用於人類,是自然和人之間聯係的一道橋梁。建築還是一個族群自然觀念、文化習俗的體現。不僅東西方有不同的建築傳統,就是在中國,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也有全然不同的建築樣式。
中國古代的建築,無論皇家宮廷還是民居,都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材料、結構、造型等多方麵都體現出和自然之間的相互關聯。古典建築都注意到一幢房子、一個建築群與人、自然之間的協調。蘇州園林的圍牆不僅僅是隔斷,更是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利用高下相形、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道理,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出盡可能的無限和寬闊。日本則在狹小的園林中鋪設精致的枯山水,打坐其間,在細心感悟禪機的同時,化實為虛,給予人們身心以妥帖的安置空間。
東方建築,除去少數皇家苑囿、宮殿廟堂之外,大多數崇尚簡樸、實用,在選址、設計、造型方麵也力求令人身心諧和而絕不浮華張揚。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先民知道了如何同自然打交道,如何適應自然條件,同時,如何能達到居者的身心喜樂。一切繁縟、冗雜、虛誇的內容都不為所重,這同我們的哲學觀念和文化風尚相表裏。從這個意義上,古代的建築和學問一樣,都是“為己之學”,是建築上最大的“人學”。
今天建築師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口大大增加,如何為更多的人提供居住、辦公、活動的場所。因此建築不斷向高、大方向發展,但另外一個傾向也日漸明顯,那就是出現了許多脫離實際的、純粹為設計而設計的建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後期管理等在所不計,專揀奢侈的材料、複雜的結構、怪異的造型來標新立異。建築師揮一揮衣袖離開了,留下無盡的難題給使用它的人。
建築師的良知,就是他永遠不應該忘記和自己一樣的人將要住在這裏,要使用這個建築,所以這個建築的規模應該適當,結構應該合理,後期的維護和清理應該方便。建築需要呼吸,就不能用一些奢華的材料來絕緣自然,使水不能滲、氣不可運、風不得通;建築需要長久,就不能僅僅用表麵的光鮮亮麗來沽名釣譽,不過數年已為陳跡而永不可逆;建築還需要實用,應盡力避免一味用新奇的設計來擠占空間,使居者徒覺其怪力亂神。
人的欲望是生存、發展的動力,但同時也可能是障礙。大而無當的空間會令居住其中的人感到不適,同樣,過分奢華的裝飾也會令人心中永存掛礙。五色令人目盲,外表的光怪陸離,足以令人目眩心迷,使本來躁動不安的心神更加無所安置。
寫到這裏,筆者想到曾經在敦煌親睹文物保護現場,技術人員用針管向鼓起來行將脫落的壁畫裏推送化學藥水,稱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但筆者靜言思之,不管多麼先進的技術,也不過幾年、十幾年的光景,終究仍需要實踐的檢驗。而彼壁畫,已然存在了千百年。之所以作如是竭澤而漁的所謂補救,不過是為了滿足更多人到洞窟中觀賞的欲望。現代社會發達的資訊、便捷的交通、高端的技術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催生了人類不斷滋蔓的欲望。當地需要旅遊收入,人們源源不斷地到來為了一睹真容,但這帶給文物部門的壓力隻能越來越難以承受。類似敦煌這樣的藝術寶庫,可能本來就不適合所有人都去實地考察。
一如建築,如果都來追求奢華、龐大、複雜、亮麗,不但是自然之災,也可能成為人類生存的新困境。這麼多的人生活在一起,去欲是唯一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