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下屬要對事不對人
下屬在工作中犯了錯誤,給工作帶來了損失,這樣的情況當然要給予相應的批評,但批評也是要講究方法的。批評是為了更好地團結隊伍,整肅紀律,但是,既要批評下屬,把問題處理得當,讓大家都滿意,促進工作,同時又不激化矛盾,這才是最終目的。怎麼才能實現這個目的呢?就需要客觀公正,批評時對事不對人。
上司批評下屬,不能隨處發威,更不能隨處傳揚。有的上司前腳離開下屬,後腳就把這件事說給了別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評另一個人時隨口說出去,搞得滿城風雨,增加了當事人的思想壓力和反感情緒,這種不尊重下屬、不愛護下屬的做法會弄得眾叛親離。
很多中層管理者都認為,對下屬表揚容易批評卻難。批評容易使管理者和下屬之間的關係受到影響:批評輕了,起不到作用,下屬不當回事兒;批評重了,下屬又接受不了,還會增加對管理者的抵觸情緒。這就要求中層管理者要掌握批評下屬的藝術。批評並不是為了顯示威嚴,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有些中層管理者為了批評而批評,在批評中無限延伸自己的情緒,不但達不到批評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惹來反抗。
因此,在下屬做錯事時,如何處理才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呢?
批評切忌惡語傷人
任何一個企業,當下屬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時,作為企業的中層管理者無可避免地要對其加以斥責。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批評應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態度上的嚴厲不等於言語上的惡毒,切記隻有無能的管理者才去揭人瘡疤。因為這種做法除了讓人勾起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於事無補;而且除了使被批評者寒心外,旁觀的人也一定不會舒服。因瘡疤人人都有,隻是大小不同,見到同事的慘狀,隻要不是幸災樂禍的人,都會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更何況,批評的目的是搞清問題,而不是搞臭下級。而且恰當的批評語言,還牽涉到一個管理者的心胸和修養問題,絕不能以審判官自居,惡語相向,不分輕重。
作為中層管理者,在嚴厲地批評了下級之後,一定不忘立即補上一句安慰或鼓勵性的話語,“打一巴掌不忘揉三揉”。因為,任何人在遭受管理者的斥責之後,必然垂頭喪氣,對自己的信心喪失殆盡,如此造成的結果必然使他更加自暴自棄。然而此時管理者適時利用一兩句溫馨的話語來鼓勵他,或在事後私下對其表示,正是因為看他有前途,才會嚴格要求。如此,受批評的下屬必會深深體會“愛之深,責之切”的道理,從而更加發奮圖強。
批評切忌捕風捉影、主觀行事
“聞過而喜”是中國的一句古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愉快地接受別人的批評。上級批評下級,要使下級達到心悅誠服,沒有以權壓人,以勢壓人之感,要的一條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在批評之前先考慮一下有幾分的事實根據,這是比批評的態度和方法更為基本的東西。如果事先調查不夠,事實真相的情況有差異,被批評者就難以接受;如果有人提供了假情況,打“小報告”管理者以此為據,大加批評,那就更難以服人了。所以,上級批評下級,責任要清,事實要準確,原因要查明。從實際出發,弄清事情的本來麵目,找出問題的原因,恰當地分清責任,這樣的批評有理有據,既不誇大,又不失察,下級當然心服了。所以,上級批評下級,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政策為準繩,不能為所欲為,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則。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心胸豁達,最忌諱道聽途說,疑神疑鬼、聽信流言,無中生有。
做到實事求是,還必須克服主觀行事的傾向。主觀武斷的管理者容易脫離人心。對於任何事物,人們都有自己的主觀印象,但是作為管理者,切不可武斷,這樣才能在對人和事的評價上多一分公正。
批評切忌不分對象、不分場合
要做到有效的批評,就必須注意隨著批評對象和場合的不同,改變批評方式和語言。那種用統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現實的做法,隻會處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