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千古一帝舍我其誰(5)(1 / 3)

與此相似,聯想集團也始終恪守量力而行的經營策略,一步一步地由小做大,由大做強,成為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企業集團。在聯想創立之初,它不僅毫不起眼,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連生存下去都很成問題。為了維持生存,這個取名為“中科院計算機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的企業幹起了與“新技術”毫無瓜葛的生意,比如倒賣彩電、早冰鞋甚至布匹等等。但這種“擺地攤式”的起家模式並未影響聯想後來的發展,因為,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必煩要生存下來。後來,聯想終於抓住了一個機會,在為中科院進口的500台IBM電腦進行驗機、維修和使用培訓中賺進了70萬元。至此,聯想度過了企業創立階段的恐懼期,解決了生存問題,然後再一步一步量力而行地發展,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不僅在創業的初期,即使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要想持續發展,做大做強,也必須要量力而行。有一位叫郭華超的人因為企業在取得出乎意料的迅速發展後,誤認為把企業做大就是大做,沒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結果快使企業陷入生存危機。

郭華超從事的是金箔行業,據傳金箔是煉丹的產物。南京在東晉時被稱為建康,是東吳、東晉及宋、齊、梁、陳等朝的國都,號稱六朝古都,被視為金箔的發源地,而南京金箔集團則為全球同行之首,占據了世界金箔市場30%的份額。

在創業之初,郭華超與南京金箔集團簽訂了5年協議,租下了該集團在珠三角地區的經營權。企業的發展非常順利,很快,郭華超就被稱為“貼金能人”,在室內外裝飾行業出盡了風頭。

郭華超在五年協議期間的營業額年年翻番,公司四次搬家,規模越來越大。2000年協議期滿後,郭華超開始自立門戶、自樹品牌,企業在鼎盛時期,他旗下的華箔行擁有香港、廣州、梅州、南京和北京五家全資子公司,在深圳市的15家大型商場設有專櫃,在國內擁有36家區域代理商。有了華箔行這個品牌,郭華超又著眼於海外,在莫斯科、多倫多和阿聯酋設立了貿易網點。

到2001年,華箔行的年銷售額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此時的郭華超雄心勃勃,他己經不滿足於眼前的規模,心裏一心想著玩大的,不再像以前那樣量力而行地經營企業了。

他不僅在金箔行業內迅速擴大規模,還涉足白酒業。2001年,當酒鬼酒高舉起“文化酒的引領者”這一大旗時,華箔行在首創貼金酒瓶的同時也搭便車喊出了“酒類包裝的一次革命”。貼金滴瓶使華箔行名聲大振,酒鬼、古井、洋河、金六福、百年老店等名酒都和華箔行建立了業務關係。

郭華超一心要想大做,想在酒類包裝行業幹出一番大事業來,為了擴大公司的業務,他專門請了兩位公關小姐,每人都有半斤白酒以上的酒量,任務就是陪酒廠的客戶喝酒。經過一番公關,他的貼金酒瓶的生意做大了,但苦惱也隨之而來。雖然酒廠的訂單很多,但支付的訂金卻寥寥無幾,很快,郭華超感到貧金周轉困難,漸漸地難以為繼。

市場經濟是風險經濟,對於企業來說,任何一種投資都會給自己帶來風險。因此,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在製定企業發展規劃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弄清楚做大與大做之間的區別,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無論是資金的投入,還是人員的配備都要視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一切以有利於企業的發展、不影響企業生存為前提。隻有這樣,企業的生產經營才能做到有序化,發展才能做到持續化,這樣的企業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企業。

六、讓誹謗朕的儒生方士去死

【史海回眸】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秦始皇在鹹陽官置酒大宴群臣,來自齊地的博士淳於越進諫,要求秦始皇仿照商周舊製,分封子弟功臣為諸侯,作為朝廷的屏障。

秦始皇下令群臣討論淳於越的意見。法家出身的丞相李斯對此不肩一顧,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書,將矛頭直指儒家及諸子學說。說商周最後之所以紛亂不堪,戰亂不息,全是因為諸侯國林立,各自為陣。儒生們的言論純屬以古非今,非常不合適宜,應當予以禁止。他建議史官將《秦記》以外的史書統統燒毀,除了博士官掌管收藏的以外,天下所有的《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有敢妄談《詩》、《書》者殺無赦,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自令下之日起,30日不燒者即判刑。隻保存醫藥、卜筮、農書等方麵的書籍,如果有人想學法令製度,可以拜官吏為師。

秦始皇當即準奏。就這樣,李斯這封奏書連同秦始皇的批文,構成了秦朝的“焚書令”。焚書令頒行全國,一場聲勢浩大的焚書運動拉開了序幕。

因為要焚書,地方官員便到處搜書,很多人不願把書交出來,官府不得不抓更多的人,拆更多的房子,尤其是在齊魯一帶,民眾的抵觸情緒非常強烈。在魯地的曲阜,當地方官吏要拆孔府的大成殿時,遭到了民眾的強烈抗議,很多官兵也不願執行這一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