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千古一帝舍我其誰(7)(1 / 3)

拜祭完畢,趙高便單獨前往李斯處,向李斯和盤托出篡改遺詔的計劃。起先李斯不答應,趙高說:“丞想自思與扶蘇的親密關係能比得過蒙氏兄弟嗎?且先皇在遺詔裏對蒙恬作了特別安排,假若扶蘇歸來繼位,勢必用蒙恬為相,那時丞相將何以自處呢?”

李斯雖然才學甚高,但也是一位貪戀權勢的小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他幾次隨始皇出巡,看到了民間的慘象,老百姓早已對朝廷的暴政怨聲載道。然而,始皇所製定的一係殘酷政策有很多都是他直接推動、甚至親自製定的。扶蘇為人忠厚仁慈,為了爭取民心,繼位後勢必要對始皇的那些過激政策進行調整,施行仁政。這樣一來,像他這樣力主嚴刑繁誅的人自然派不上用場,丞相一職自然也得讓與他人。想到這些,李斯心裏確實有些不甘。

趙高看出了李斯的心思,趁機煽動說:“丞相,現在屠刀還操縱在我們手裏,為什麼不執刀主宰。反而要授刀柄給別人,任人宰割呢?”

這句話促使李斯下定了決心,於是夥同趙高篡改了遺詔,立胡亥為皇帝。

接著,由李斯偽造詔書,蓋用密璽及國璽,明令立胡亥為太子;責備扶蘇在邊沒有建功,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皇帝用民太苛,並因不能歸都立太子,日夜有所怨言,賜劍自裁。蒙恬與扶蘇日久,應知其謀,既不匡正又不上報,為臣不忠,賜死,大軍交由裨將王離率領。

為了加強保密工作,他們繼續封鎖始皇的死訊,讓親信待在輼輬車中假扮始皇,奏事、上食如故。並對群臣宣布,始皇龍體欠安,不宜接見群臣,有事一概由丞相轉奏、後官事由中車府令轉奏。

由於天氣日益炎熱,始皇的屍體臭味撲鼻,為了掩蓋屍臭,李斯命令從官每車載一石鮑魚。就這樣,行輿浩浩蕩蕩,一路臭氣熏天返回了鹹陽。

秦始皇三十七年月,始皇車駕抵達鹹陽,發喪,胡亥繼位,號為二世皇帝,時年21歲。

九月,葬始皇於驪山,後官女子陪葬者不可勝數。

十月改元,為二世皇帝元年,大赦罪人。李斯仍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胡亥年少貪玩,不理政事,政事多由趙高代行處理,朝中大權落在趙高手裏。

接著,趙高又操縱秦二世大殺宗室皇族,對天下老百姓采取比始皇更為殘暴的政策。隨後又滅了蒙氏一門,並誣陷丞相李斯謀反,將李斯滅門九族。為了清除那些反對自己的人,趙高還在朝堂上導演了一場指鹿為馬的鬧劇,借此殺死那些敢說真話的大臣,將秦二世完全控製在自己的手裏。

朝政日非,海內鼎沸。不久,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原六國諸侯後裔也紛紛自立為王,與農民起義軍一道共同反秦。

起義軍攻州掠郡,勢不可擋,至此,秦二世才發現趙高誤國,想追究趙高的責任,但他哪裏有能力去追究趙高呢?趙高先下手為強,殺死了秦二世,立子嬰為王。子嬰深惡趙高弄權誤國,設計殺死了趙高。不過,此時的子嬰已經“孤立無親,微弱無輔”,劉邦已經率領起義軍通近關中,秦軍完全喪失了鬥誌。

劉邦率軍兵臨鹹陽城下,子嬰見大勢已去,不想讓鹹陽城的老百姓做無謂的犧牲,沒有作任何抵抗,打開城門向劉邦投降。

秦始皇一手締造的大秦帝國,在他死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轟然倒塌。這是秦始皇生前怎麼也沒有想到的。

【經營哲學大講壇】

秦始皇一世英明果斷,但在立嗣方麵卻優柔寡斷。他想立幼子胡亥,但胡亥又太不成器;想立像自己一樣英明果斷的長子扶蘇,又嫌扶蘇太寬厚仁慈。正因為猶豫不決,才使太子之位遲遲空著。雖然在一次次出巡中,他目睹民生凋敝、社會經濟衰敗的現實,開始反思自己的大政方針,最後決定立長子扶蘇為太子,讓他擔負起恢複大秦帝國元氣的重任,這一決定是英明的,但是晚了,因為他來不及將這一重大決定詔告天下,並且讓中車府令趙高掌握了玉璽和遺詔,給奸人作亂留下了空間。其實,秦始皇在生前對李斯和趙高的為人並非不了解,可是,由於他過於自信能鎮住他們,仍把他們留在身邊並委以重任。殊不知,始皇一死,屍骨未寒,這兩人便篡改了他的臨終遺詔,導演了大秦王朝的一次政治陰謀,更改了秦始皇定下的接班人,一步步將大秦王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由此可見,成也接班人,敗也接班人。這一教訓是深刻的,對現代企此的領導者、決策者來說,很有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