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雕細刻 風神瀟灑(3 / 3)

福建地理環境複雜,總的特點是依山麵海,山地中有高山丘陵,其間又有峽穀盆地。山海熏陶使得福建信俗產生了濃厚的地方特色。沿海居民多以漁業、商貿為生,無海無田者多結群赴外墾殖,在巨大的環境壓力與濃厚的思想思親情結下,福建民間衍生出了豐富的信俗文化。例如有為求得航海平安而興起的媽祖信仰,為對抗瘴癘肆虐興起的保生大帝,兼並祈雨及護胎助產的臨水夫人等,僅《八閩通誌·祠廟》中列舉的福建民間俗神就多達199個。與此同時,與百姓最為親近的已故先祖更是直接庇佑家族的神明。總體而言,帶有宗族性、地域性、功利性的八閩民間信仰寄托的是閩人對走南闖北的親人的思念與祈盼,見證的是古代閩人篳路藍縷的開荒創業的曆史。

1.媽祖信仰——福建木雕中海洋文化的折射

媽祖信仰源自宋代福建莆田地區,是福建最具代表的民間信仰,是具有鮮明海洋文化特性的一種民俗文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福建沿海人民自古以來就與海結下了不解之緣。媽祖被塑造為慈悲善良的女性形象,原是以林默為代表的留守女性對走向大海與險惡的大海搏鬥的父兄的一種全身心支持,其海上導航和海難救助已成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她賦予航海者向茫茫海洋進軍的勇氣、堅毅和力量。後由於其庇佑航海安全的能力在階級統治者多次的褒揚肯定,提升至“天後”之尊的神格的推波助瀾下,符合了一波波乘船渡海者麵對風浪險阻時人窮則呼天的心理需求,成為了東福建地區乃至東南沿海一帶重要的信俗對象。

作為媽祖信仰的發源地,福建當地對媽祖的信仰尤盛。除了每年正月十五的媽祖元宵、三月廿三的媽祖誕辰及九月九的媽祖升天日的重大祭典外,家庭祭祀也是媽祖信俗中重要的儀式。媽祖文化對福建木雕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明清時期大量神龕、神亭、香爐、盤龍燭台、饌食盒等祭祀禮器類木雕文物不僅雕工精細,構思奇巧,且金光閃爍,令人炫目。從題材上看,祭祀禮器除了雕刻傳統的吉祥花鳥以祈求媽祖庇佑平安富貴、升官進爵、多福多壽的美好心願外,戲曲故事的表現也反映了媽祖祭祀中以戲劇娛神的習俗。福建民眾對媽祖信仰的虔誠及其在福建木雕上的投射,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清時期福建地區的經濟形態與海洋文化特征。

漆金饌食盒:清代漆金饌食盒呈長方形。正麵鏤雕《三國演義》中劉備甘露寺招親的故事,構圖飽滿,人物形象,須眉畢現。背麵為開光鏤雕漆金花鳥、麒麟紋,四周有浮雕龍柱。上配盒蓋,以萬字紋為地,蓋上透雕蓮花朵朵盛放,俏麗活潑。蓋外延則雕刻漆金花卉卷草紋,寓意吉祥富貴。此器雕刻細膩,玲瓏剔透,金漆完好,盡顯豪華,用於媽祖廟中盛放祭祀幹果,足見清代福建經濟的繁盛與媽祖信仰的盛行。

2.多神崇拜——福建木雕中儒釋道諸神共存互補色彩

福建依山麵海,內陸地區山嶺聳峙,丘陵起伏。山地和丘陵約占全省總麵積的90%以上,其中海拔200至500米丘陵約占一半以上。境內河流一般短促,多險灘急流,不宜行船。在巨大的生存環境壓力及地理因素的影響下八閩民間產生了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不注意教派、教義、教理區分,充滿多神崇拜和儒釋道諸神共存互補色彩的民間信仰。同時由於特殊的地形和水文特征,使福建內部交往困難,形成了相對閉塞孤立的小地域性特點,“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民間信俗特點尤為突出,在全國都屬罕見。除了沿海地區俗信的媽祖、佛教係統的三寶如來、文殊,道教係統的太陽神、儒家係統的孔子、孟子,甚至是已逝世的祖輩也被尊為帶有深厚情感的保佑神在各種祭祀頂禮膜拜。

漆金雕板:長78.5厘米,寬19厘米,原為裝飾於民間家具中的漆金木刻雕板。高浮雕道教人物故事以“之”字形布局排列,分別講述了老子出關、紫氣東來,福祿壽三星高照,西王母祝壽、瑤池進釀的神話故事,以寄托長壽、多福、多祿的美好願望。

西王母祝壽、瑤池進釀:傳說每三千年蟠桃成熟之時,西王母便在瑤池邊大開壽宴,天上諸仙都來為她上壽。其中有仙女麻姑赴蟠桃會為王母進獻釀酒的故事。因此,民間將西王母作為長生不老的象征,以群仙賀壽作為壽禮或日用器物上的常見題材,表達對長者的祝賀之意。

老子出關、紫氣東來:相傳函穀關的關令尹喜,某日登台眺望,見東方遠處有一股紫氣升騰,漸向西來。他知道這是不久將有聖人過關的祥兆,便戒齋沐浴以待。過不了多久,果然一位老人騎著一頭青牛來到關前,原來竟是天下聞名的大學者老子。關令尹喜便請老子留在關房住下,並請他講授、書寫全篇《道德經》。老子講經寫經後,便騎著青牛出關而去,後世便以“紫氣東來”為祥瑞之兆。

(三)花鳥瑞獸紋的欲語還休

花鳥瑞獸也是福建木雕中常見的題材與內容。它們通過象征、比擬、會意等“抽象暗示”的表達手法來傳達思想內涵,或“托物言誌”表達思想感情。立象於外、凝神於內的含蓄表現手法是我國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此類民間木雕裝飾作品應用廣泛,建築、家具中隨處可見。其一,是通過奇花異草、珍禽瑞獸的某種程式化組合,借助傳統文化觀念和民間共通的喜聞樂見的特色語言,來表達百姓亙古不變的生命主題——福、祿、壽、喜。明清時期,福建民間木雕木刻業發達,福州、莆田等地湧現了一大批工藝精湛的民間雕刻家和頗具規模的雕刻作坊。迎合民意與世俗心態的吉祥木雕以家具、建築木構件、日用木雕器具為載體源源不斷地流入民間,融入百姓生活,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各式吉祥圖案反映了幾百年來各地民眾向往追求福祿壽喜的傳統社會文化風情。其二,是對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解,漆金木刻中的許多文人題材紋飾,如蘭紋、竹紋等,讓人聯想到人文價值、精神關懷和自我意識,在物與人之間構建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體現了儒家對人、自然、宇宙間關係的理解。這是比德文化在八閩間的生動再現,反映了閩人對美好品德、高尚修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與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