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建木雕的文化內涵
福建木雕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寓意深刻。
(一)餘味回甘的人物故事題材
從漢晉時代發展起來的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曆唐、五代而漸興,至宋元臻於極盛。宋代福建經濟的高度繁榮為當地的文化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自宋以來,八閩民間讀書風氣濃厚,人稱“城裏人家半夜讀”、“學校未嚐虛裏巷”,官學、私學的興盛至明清時期仍然存續不息。崇儒重道的風尚下,宋、明兩朝福建科舉鼎盛,登進士第者位居前茅。因而福建雖地處東南一隅,卻澆灌出了燦爛的儒學之花。從漢武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宋人楊時程門立雪,載道南歸,形成閩學,南宋朱熹講學,福建儒風鼎盛,被譽為海濱鄒魯。因此,文人所崇尚的儒學精神滲透到福建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福建民間應用最為廣泛的木雕藝術,在濃厚文人氣息的浸染中,或寓教於美,反映閩人長期受到儒學教化的真實寫照;或寄情於物,反映八閩文人生活的隱逸之樂、儒雅之風、中庸之道,品味高雅,意義深遠。
1.美教化,移風俗——福建木雕中的“化民成俗”
《禮記·學記》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可見,教化興行則風俗淳美。在崇儒重道的風尚下,儒家思想成為了閩人的精神向度,也使得最貼近百姓生活的福建木雕被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其通過雕板上的故事向廣大百姓講述古今善惡故事,以平民親和之態,弘揚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觀念。換而言之,福建木雕成為宣揚儒家倫理道德的載體,處處彰顯濃厚的人文色彩。木雕雖默默無言,但其蘊含的儒家倫理思想、人文情懷如和煦的春風吹進千家萬戶,熏陶感染著芸芸眾生,所謂“美教化,移風俗”,營造了八閩間淳美的道德風尚。
二十四孝漆金掛屏(漆金木雕):儒家思想重視倫理道德,將孝視為道德之根本,教化的生成根源,《孝經》中更是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觀點。在尊儒的中國封建社會,孝悌觀念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為各階層人所接受,因此以“孝”為雕刻主題,在福建民間可算習以為常。建築、家具均蟄伏著孝文化的影子,感染人於潛移默化之間。掛屏分作三段,漆金深浮雕,以精微的雕刻、巧妙的構圖將二十四孝故事述說出來。仲由負米奉親時的孝思不匱、朱壽昌棄官尋得生母時的百感交集、漢文帝親嚐湯藥時的憂心忡忡皆躍然於寸木之上。
雞翅木鑲黃楊木雕花鳥人物祝壽圍屏(壽屏):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雞翅木鑲黃楊木雕花鳥人物祝壽圍屏,以雞翅木為框,內嵌黃楊木,用料考究,雕刻精巧。壽屏分為四階,第一階雕刻有“路路連科”、“喜上眉梢”等取意吉祥的紋飾,兩側雕有八仙寓意高壽。第三、四階雕刻了二十幅人物故事圖,有“四藝圖”、“陶永明愛菊”、“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等文人雅士圖,有“圍棋賭別墅”、“七擒孟獲”等戰爭故事,有“狩獵圖”、“衣錦還鄉”圖等生活場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可謂雅俗共賞。圍屏屏心漆金並以館閣體陰刻有安溪府學教諭鄧培風於嘉慶十四年為其伯祖母陳孺人八十大壽祝壽辭,文辭優美,雕刻精微,為福建木雕中的精品之作。
2.詩情畫意——福建木雕中的文人情懷
詩、畫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流貫古今,與古代中國文人的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廣泛的聯係。賦詩作畫、以詩會友、以畫達意,詩畫種種構成了古代儒生生活的圖景。可以說,它們是顯現文采儒雅的主要載體,因此詩文情境的畫麵或是相關軼事趣聞的木雕應運而生,布置於居室之中,營造書香文氣,陶冶性情,裝點儒雅。以詩入境、以畫入境,如木雕中所呈現的《陶潛愛菊》、《周敦頤愛蓮》等隱逸故事,均出自《飲酒》、《愛蓮說》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流露著歸隱山林的清逸;《太白醉酒》、《衣錦返鄉》畫麵,分別出自《山中與幽人對酌》、《登科後》,述說了仕途失意的落寞或是登科及第後的春風得意;幽穀山林、煙雲鋪海的山水情景,展現了八閩大地的山明水秀與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清逸靈動,出塵脫俗。福建木雕彰顯了閩派孺子的強烈的繪畫情趣和脫俗之風,散發著一股靈動的逸氣,典雅靜穆,獨具魅力。
飲中八仙漆金雕板:各個時期的諸多曆史典故、戲劇故事及自古名人的風流雅士在福建民間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傳說通過工匠的精心設計及雕琢,形成了文化內涵豐富的精美圖案,裝飾於家具或建築中,成為了福建傳統木雕中風采獨具的文化藝術作品。
漆金人物山水圍屏裙板(鎏金山水裙板):此組壽屏裙板,以詩文、山水入題。一反福建木雕司空見慣的模擬戲劇特寫鏡頭中人大於房屋,人大於山的象征表現手法,借鑒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俯視、散點透視的手法,在有限的木料空間上給人以咫尺千裏的遼闊境界。融合傳統山水畫以詩入畫,畫中有詩的特點,營造了一派清幽、深遠的意境,似一組組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第一幅裙板中山林俊秀,村舍若隱若現,一老叟披蓑戴笠江邊垂釣,似一片靜謐無聲,將“秋落寒潭水更清,釣竿嫋嫋一絲輕”的清冷寂寥刻畫得入木傳神。第二幅裙板行船泛起江中漣漪,橋亭中馬蹄得得,兩岸柳樹依依,江中水落石出。傍晚時分“沙尾鱗鱗水退潮,柳行出沒見漁樵。客船自載鍾聲去,落日殘僧立寺橋”的景象躍然於眼前。
(二)民間信俗禮器的深情厚誼
由於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等方麵的特點,形成了福建地區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審美取向。作為福建社會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福建木雕有著廣泛的民間宗教信仰背景,並且在雕刻表現手法及題材內容上流露了明清時期八閩大地上濃鬱的信俗與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