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的一些曆史資料(2 / 3)

國的民屯,典農中郎將負責一州郡的民屯,典農都尉負責一縣級單位的民屯,屯司馬負責一生產單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務是種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獲上繳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實行軍法部勒式管理,應該納入兵製研究的範圍。建安初年開始的屯田,本是為了束縛流民於土地和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軍需;到魏末晉初,統治者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經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製度遭到毀滅性破壞。兵屯的開始晚於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軍事編製,設立在與吳蜀兩國對峙的邊境,讓士兵且佃且守。東吳也;有與曹魏大體相似的兵。名將、曹氏兄弟、夏侯兄弟、2張、許褚、徐晃、於禁、樂進。蜀漢兵製 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點。蜀的中央軍,《曆代兵製》說:“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五軍即前、後、左、右、中軍。中軍與曹魏一樣同時又是宿衛部隊;前、後、左、右四軍略等於曹魏的外軍。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五軍的組織係統不完全一樣,中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都護、領軍、典軍各一人;前、後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領軍、典軍各一人;左、右軍有護軍、監軍、都護各一人。據《三國誌·蜀書六》,前、後、左、右軍的統帥分別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隻有中軍統帥是護軍;而據王平、劉敏、薑維等傳,前、後、左、右四軍又常以護軍或監軍為各自的統帥。因此,前將軍等官號,究竟是護軍的另稱還是進稱,或者是不同時候的職官,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蜀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曆代兵製》:“兵有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劉璋時,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為兵,號東州兵。”這裏所舉的尚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誌》統計,蜀有以下稱號的基層軍隊:曲長,漢軍本有部和曲的編製,蜀有曲長,則在部分軍隊尚有曲的編製。屯將,蜀有屯將,則有屯的編製。突將,衝鋒隊的將領,則蜀軍往往有專門的前鋒隊。無前、無當,二者可能同為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為主,分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虎騎,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白毦,由以白羽毛為飾的少數民族組成。賨叟,由賨人(湘、川一帶的少數民族)組成。此外還有夷兵,由荊州一帶少數民族組成。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蜀政權不僅讓蜀中漢人當兵,而且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從東州兵的情況還可看出,蜀漢還把外來流民組建成軍隊。名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薑維。東吳兵製 比較雜亂,大體也與魏無異。其軍隊特點,如《曆代兵製》所說:“吳多舟師,營校略異於漢。”東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於魏、蜀,以致數次以舟師挫敗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般隻體積大、數量多,並且有艨艟、鬥艦、樓船、飛雲、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艑、青龍戰艦、晨鳧等眾多名號。根據《吳書》的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三國誌·吳書·孫權傳》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據《晉陽秋》,西晉滅吳時,接收其船隻五千餘艘(《三國誌·吳書·孫皓傳》注引),其中包括運輸船和戰船,運輸船中,相當大一部分屬於水軍作運輸軍需用。這樣,我們雖不能得知東吳水軍船隻的具體數字,但其規模之大則是可以想見的。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而且遊弋於遼闊海域。東吳水軍統帥為水軍都督。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名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程普、韓當、周泰、甘寧。曹魏經濟 魏、蜀、吳三國當中,以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麵積最廣,這正是三國中以魏國力最強的原因。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因此,操設置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製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製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蜀漢經濟 益州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 諸葛亮和法正對冶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 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討伐吳敗亡,使蜀麵臨崩潰邊沿,故諸葛亮在經濟方麵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綿生產量,以助加快恢複國力之步伐。盡管在三國中蜀國力最弱,但首都成都仍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財貨山積,纖麗星繁。” (《蜀都賦》)東吳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 原本江南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製,並設置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屯田製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吳郡、番禺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三國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轄區,今陝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治所 譙(qiáo,皖亳縣)轄區,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治所 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轄區,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tán,魯郯城縣西南)轄區,今魯東南部,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青州:治所 臨錙 轄區,今魯北部及冀東南西角。 涼州:治所 隴(甘肅清水縣北) 轄區,今甘東東部。 並州:治所 晉陽(太原市西)今陝北部,秦大部及內蒙之一隅。 冀州:治所 鎬(hào)(冀柏鄉縣北)轄區,今冀西南部。 幽州:治所 薊(jì,北京城西南)。轄區 今冀北部,遼、吉各一隅。 揚州:治所 曆陽(皖和縣,後遷壽春) 轄區 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荊州:治所 漢壽(湘常德市東) 轄區 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益州:治所 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 轄區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 廣信(桂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