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叫我小楊(2 / 2)

平秋市的現實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讀書無用,而認可孩子必須讀書的群體,又認為孩子在市裏讀書沒有前途,在家長和社會這種意識之下,學生對市裏的教育不認可,哪會有好的教育效果?”

這些都是事實,周瑾瑜當然明白這些。

“將平秋市一中剝離,一是在教育教學管理上資源投入更具針對性,形成集中資源,優勢發展的新格局,二是目前平秋市一中學位受到嚴重製約,無法容納學生入學,使得至少一半的學生初中讀完離開校園,流失了大量學生。學生基數低了,高中教育的發展底氣自然不足。再說,放眼今後,用不了多少年,國家也會將目前的普九升格到普十二。按照平秋市目前的發展,真要等到那時候再來對教育進行布局,將會成為怎麼樣的格局?”

“這些事平秋市不少人也會理解,你怎麼說服其他人認同?”周瑾瑜說,對楊東軒的說法是認同了。

“前幾年,市裏就提出一中初中剝離的說法,後來卻沒有推動,原因有這幾方麵:一是當時這項工作還不顯得急,學位壓力並不太大。如今,城鎮化發展,平秋市人口至少是之前基礎上增加三分之一,遷入部分人口的子女學業沒有著落,也不受人重視,但我們卻不能回避這些事實。二是建設資金的規劃嚴重缺位,七千萬要搬遷一中初中部,即使建設出來有多大規模?三五年後又會造成學位不夠的局麵,學校各方麵的指標也無法達到基本要求。何況,市裏當年也拿不出這筆專項資金,僅僅是承諾建設滯後給付到位。這種承諾如何讓推動這一工作的負責人有信心?”

“周老,目前困難最大的是剝離建設的資金,如果有兩個億,將高中部搬遷到市區外,學位緊缺的問題迎刃而解,新的教學設施也會推動新的教學模式,甚至於教育、管理、師資等多方麵都可因新校園而執行新的模式,刺激教與學的互動。這樣的局麵,不是我一個人看到,其他人也看到的,隻是,沒有建設資金,這些空想就是笑話。”

周瑾瑜微笑著,點點頭,說,“平秋市的情況不算特殊,類似的不少。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教育發展出現畸形,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些不平衡導致的危害。我過經濟要持續發展,要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首先就要將教育推動起來。這方麵的決策目前正在推動,已經有明確的跡象,國家會在教育、基礎建設等方麵大力投入。這樣吧,你將材料準備好,看能不能爭取成為省裏第一批試點。”

“好。”楊東軒得知這一信息,信心更足。真的從省裏爭取到建設資金,城南區肯定沒有阻力,而市裏也會支持這一工作。“之前,我準備一份材料,肯定不全麵,特別是在理論上,是我們最缺的,周老,你費心幫指導了。”

楊東軒將他的材料遞給周瑾瑜,周瑾瑜也不看,丟在茶幾上。這東西要過細地改,很費精神的。

“今天先去見兩個人,材料的事情不急,弄好後我直接送出去,給你們傳一份底稿。平秋市先不傳開,城南區那邊要跟領導充分溝通,應該是城南區往市裏彙報和爭取。”

楊東軒多少有些鬱悶,這事情讓城南區出麵來推動,到時候還會有自己的事嗎?兩億項目建設資金,會有多少人眼紅,多少心計來算計?

隻是,事實上確實如此,這樣的工作不可能讓楊東軒個人站出來做什麼事。

正說著,周瑾瑜的電話響了,卻是宋嘉倫從平秋市打過來的。周瑾瑜笑嗬嗬地接聽,與小家夥說電話,楊東軒在一旁聽著,宋嘉倫說到昨天沒見爸爸看他,很是不滿,要周爺爺叫媽媽帶他出去找爸爸。

周瑾瑜對楊東軒示意,讓他去說電話,楊東軒接了,說,“嘉嘉乖不乖?要聽媽媽的話哦。”

“爸爸、爸爸,姑姑說爸爸不要嘉嘉了,姑姑壞是不是?嘉嘉很想爸爸,爸爸到哪裏去,我也要跟爸爸去。”宋嘉倫在電話裏告狀,楊東軒能夠想象宋韻秋對宋嘉倫說些什麼。

“嘉嘉要聽話,男子漢,是不是?”

“嘉嘉是男子漢,嘉嘉會聽媽媽的話。”說一陣,宋嘉倫安定多了,手機給宋韻秋搶在手裏,惡狠狠地表示等楊東軒回平秋市再找他算賬,掛斷了。

李偉到了,三個人出門上車,周瑾瑜沒有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