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如何思考國家、曆史和世界?(2 / 3)

所以我們不但要看到現在的社會經濟的世界,也要看到生活世界。這是現代思想史所忽略的,從生活世界的角度看古代,這裏的古和今不是編年史的概念,而是曆史哲學的概念,這是兩種不同的對曆史的理解。

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處理思想史的時候,有一個更基礎的層麵,在那個基礎的層麵上古今問題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支撐,又形成一定的緊張關係?我們可不可以說,站在今天看古代,反過來又站在古代看今天?古今互看是超越文化和曆史局限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在我看來,如果要達到超越古今對立的思維,如果要更有深度、更全麵、更複雜地把握曆史的話,我們必須在思想上有一個完整的突破。中國人如果在二十一世紀要有所作為的話,在哲學上一定要有一個起飛和突破,否則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會深刻思考自己當前問題的民族,我想是不會有未來的,這就是我所理解的今天這個主題,中國人如何思考國家、曆史和世界?我想,我們隻有站在哲學的立場上,站在哲學的高度上,才能真正理解這樣一個命題的意義。

丁耘:中國的思想史的寫法,就我自己孤陋寡聞看到的可以分成三類:一種是史學類的寫法,原來思想史是曆史學下的二級學科。一種是以汪暉先生《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為代表的,稱為總體是社會科學的思想史的作品。張汝倫教授則代表哲學對思想史的寫法,方向是開辟性的,值得大大表彰,也是值得遵循的。我讀張汝倫教授的大作有兩個心得,一個是撰寫思想史的方法,一個是內容上。用精神狀態的方式精準把握曆史階段的思想心態,張汝倫教授是我國解釋說的開拓者。在《現代中國思想研究》這本書中,張汝倫教授研究了民主主義、曆史主義、社會主義這三種思潮,還介紹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們。這三種思潮是建構現代中國思想基石性的東西,我們反省現在支撐著大家去思考關於國家曆史、世界,政治、文化、經濟等仍然是這三種東西,在曆史上表現當然是思潮,但是更多是思想心態、觀念心態。

張汝倫教授的這本書出版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中國知識界、思想史研究界發生一些變化,有一些變化是張汝倫教授在書裏預見到的,比如說康有為,遲早人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十年前他說這個話回應的人寥寥,而現在有了“新康有為主義”。

張教授花很大的力氣去處理曆史主義。曆史觀的問題中,進步史觀肯定是一種直線史觀,但是退步史觀也是直線史觀。現在的主流意識形態裏,不管是毛時代還是鄧時代都是用康有為重新解釋的儒家曆史觀,這是康有為對中國古代曆史觀的轉化。但是循環的史觀和直線的史觀可不可以有一個協調?可以有的。我非常敬重張老師的一點,是他對黑格爾抱著不輕慢的態度,“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的視野是直線的,但是回過頭來看確實是循環的。

吳新文:對於張老師的這本書,我有一些新的感想:第一,現在有很多研究是所謂四平八穩,實證主義的,強調作者是超脫的,把思想史呈現給我們。而張老師的研究不是這樣的,他是把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浩然之氣融入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所以這是非常有活力生命力的一本書。

另外,張老師的這本書,確實做到研究的深和透。對於一些權威的說法,他不是照搬過來就用了,而是帶著思考的態度來看待原來的研究,所以很多時候對於中國現代思想史的大家,他是抱著爭辯的態度看待的。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圍繞現代性這個問題的思考。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如何思考國家、曆史、世界的問題,中華民族如何自立於世界之林,這是所有仁人誌士都關心的問題。他們的思想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樣一種圍繞這個問題的不同的呈現方式,我覺得是非常過癮的思想史研究。

看完張老師的書以後,我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這本書前麵寫思潮,後麵寫人物,第一版和餘英時的討論,裏麵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特別是圍繞中國和西方相遇之後,中國所謂的現代化,圍繞我們究竟如何看待現代性這樣一個問題,當下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仍然爭論得熱火朝天。我記得張老師的書裏麵寫到過,現代性有點像羅馬神話裏麵的門神,是有光明和黑暗的兩麵性。

有人認為中國當下需要資本主義解決,西方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但是也有人說,資本主義是行不通的,有很多災難性的問題現在都表現出來了,所以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樣一個簡單化的思潮麵前,整個思想界的傾向是大家火氣都很盛,都是義氣用事,貼標簽。在中國當下的情況之下,我們如何對這兩個東西及其複雜關聯有一個更深的理解,然後暗示中國思想者未來思考的方向?這是這個問題的第一麵。

書裏麵講到近現代西方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深深融合在一起,獨立的中國思想和中國文化都是不存在的,西方的文化已經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思考中國當下的思想,究竟是抱著什麼樣的意識?說得更高一點就是用一種什麼樣的趣味來看待這樣的東西?我們究竟如何能夠避免簡單化的選邊,又能夠有一個方向性明確的思考?這是我要向張老師請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