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願為造書匠
出版線上
作者:李誌銘
喜愛手工紙信箋、版畫年曆、線裝筆記書、手繡棉布筆袋的朋友,或許仍還記得,二十年前曾經在台灣藝文界掀起一股鄉土懷舊風潮、並以“做書的團體”(Make a Hand-made Book)自詡的“民間美術”。
時光燦爛,年華似水。
話說1988年,那一年台灣島內充滿了躁動、渴求自由與激情的氛圍,人民普遍翹盼改革、反抗禁忌,包括像是解除報禁、蔣經國去世、股市飆漲,以及麵臨解嚴後首次爆發大規模的“五二○農民運動”等,整個社會仿佛亟欲跨入一個追尋理想浪漫的新時代。如是,彼時已在台北平麵設計圈內闖出名號、年方二十七的呂秀蘭僅憑一己之力草創“民間美術”工作室的來龍去脈,便往來穿插於這些曆史事件當中,雲淡風輕。
早年在誠品書店,常見“民間美術”所推出的各種紙製作品琳琅滿目、頗受好評,也總是賣到缺貨,可謂“叫好又叫座”!舉凡從出版印刷、精品文具到農藝文化,諸如以傳統版畫與水墨作插繪、采用長春棉紙廠純棉海月紙印製的年曆日誌,其樸素古雅的手工紙質感,迅即風靡,不少當時新一代的“文青”競相收藏。
出身“國立藝專”美術科、自幼生長於純樸農家的呂秀蘭,經常喜歡在印章上刻畫、刻句,寫詩、隨筆和小說,並且將一枚一枚拓紙串冊成書,也相當熱衷取材於鄉土傳統版畫與現代美術設計的結合,陸續替大雁書店、新地出版社、派色文化等出版公司製作了許多文學書籍封麵,其色調明朗而帶有樸拙古意的視覺風格每每讓人耳目一新。
回溯上世紀九○年代初,身兼詩文圖畫創作者與出版人的呂秀蘭總是勇於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因向往古代造紙技藝而隻身探訪雲南邊境金沙江岸一偏僻小村落,用幾近“認養”的方式請當地村民在農閑時投入造紙工作,參照傳統方法,一手打造“民間美術”生產手工造紙的上遊衛星工廠,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迅即遠播海內外,就連向來在出版印刷領域自豪的日本人也大為讚賞。
除此,生性浪漫灑脫的她還曾辦過雜誌,於1990年號召一群文化界朋友共同出版發行了一份以農民曆的二十四節氣為出刊日期的文藝評論刊物——名曰《文化慢報》。因應當時台灣社會接連掀起一波波“回歸鄉土”的時代浪潮,《文化慢報》也適時呈現出一種向往草根的、庶民的、前衛的氣息。隨之沒過多久,這份刊物即因迫於財務經營問題而停刊,前後大概存在一年時間。
當年人稱“阿蘭”的呂秀蘭和“民間美術”喧騰一時,乃是台灣早期開拓本土文創事業的先驅者。
耕耘紙頁間,一沙一世界
早自學生時代起,呂秀蘭便與“造紙”這件事結下了不解之緣。高中時代學美術,而後進入藝專就讀美術印刷科,同時又對攝影情有獨鍾(後來還曾陸續收藏了數十台古董相機)。天生挾有某種懷舊癖好的她,平日喜歡下鄉搜集各類文化古物(如老照片、舊工藝品),並將之翻攝印製成海報。
及至藝專畢業,呂秀蘭進入雄獅美術公司工作,當時她眼見日商在台灣訂製的一批手工紙存貨因為庫存賣不掉,而被拿來作為包裝商品的外皮紙,遂由此觸發了日後尋找傳統手工造紙的契機。隨之,呂秀蘭乃決定前往日本旅行,隻為了訪查當地流傳的古老造紙術,她曾搭上隻有一節的小火車,甚至到過隻有一位居民的小村。在日本,呂秀蘭打開了對於傳統造紙工藝的視野,但她並不以此為滿足。
二十四歲那年,熱愛旅行的呂秀蘭獨自到倫敦待了三個月,旅居期間幾乎每天固定都去大英博物館“報到”,浸淫在館內所收藏的敦煌文物展覽當中。有一天,她在展出的石雕作品旁發現了一幅民間畫家手繪的南無觀世音菩薩,圖畫邊緣則有一行題字“清傳佛弟子縫鞋靴匠索章三一心供養”,字跡樸拙、渾若天成,令呂秀蘭感悟於千百年前這位民間匠工透過一張紙所傳達的純摯心意,並為之深深動容,從此她便以“索章三”為化名,期勉自己要一輩子做個一心一意默默耕耘的造書匠人。
當年作家簡媜形容她“背個黑色大書包,齊耳的頭發,框著很深的近視眼鏡,皺皺的襯衫配泛舊的牛仔褲……身上散發著極為濃鬱的鄉土氣味,完全嗅不到城市的習氣”(《下午茶》,1989年,台北:大雁書店)。自雲從小即是種田人家的孩子,呂秀蘭屢屢企盼著在民間深厚的土壤裏發掘澆灌理想的活水源頭,遂於1988年(時年二十七歲)以一己之身創立了“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