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以大陸視角寫台灣
書族人
作者:曹智曄
幾年前,一本台灣青年寫台灣的書,不經意間在大陸書市上異軍突起,引發熱烈討論。作者廖信忠以自己的人生軌跡為脈絡,記錄下他成長過程中發生在台灣的一個個或嚴肅或輕鬆、或美麗或醜陋的事件。這些事件不分大小,娓娓道來,看起來像是一個出門在外的人寫給親戚朋友的信中隨意談及的日常見聞,讓人讀來頗感輕鬆,也無怪乎大陸出版社為這本書的書名擬上這麼一個副標題——“一個台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然而這封質樸的“家書”,卻被讀者評價為能讓人了解真實的台灣的一本書,也讓廖信忠這個台灣青年作家迅速為人們所熟知。
五年後,廖信忠攜新書《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再次成為圖書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雖然同樣立足於台灣,但與前一本書不同的是,新書從1944年開始,講述了60多年來台灣百姓眼中的大陸。廖信忠說,“台灣人到底是怎麼看大陸的?這是大陸朋友常常問我的問題。”看完這本書,或許很多人都會在心中恍然大悟地一歎:“喔,原來是這樣子啊!”
一個愛故事的人
《我們台灣這些年》最初是廖信忠發表在博客上的小段子,由於受到網友的熱烈追捧而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因為有了“台灣”元素,這本書自然多了一層不言自明的特殊含義,在出版過程中也曆經多層審查,被刪五萬多字。廖信忠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當初把網絡上的那些帖子做成書,“不管對出版社還是我來說,都是一場賭博”,這個題材,“要麼被封殺,要麼會熱銷”。所幸的是,在逐漸開放的大陸出版市場,這本書最終得以順利與讀者見麵。
第一本書的成功問世,對廖信忠是一個極大的鼓勵,也從側麵喚起了他成為專職作家的念頭。其實從小時候開始,廖信忠就很喜歡看故事、寫故事,“那時候看的閑書比較多,想的事情也多”。學生時代的廖信忠獲得過多次校內外征文比賽的獎項,現在說起來是平淡無奇,“征文比賽都是命題作文,還是蠻好寫的,跟現在我這種自由寫作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從小的閱讀習慣和寫作訓練也為他培養起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和能力,現在幽默樸實的文風也許是從那時候就逐漸形成了。
廖信忠已經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寫第一本書時,他還有其他工作,寫作隻能算是業餘愛好;現在,廖信忠已經辭去了工作,成為一名專職作家。因為從小喜歡故事,廖信忠對“故事”兩個字特別敏感,尤其是近兩年。“自己平時也寫了蠻多小說,都發布在我的博客上,不過目前把它們出版成書還不太適合,”不過新書《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廖信忠把它定義為“有點偏小說性質的作品”,“算是一種嚐試”。於是,我們便有機會看到書裏那些緊扣曆史背景,但又比純粹的史料更加生動有趣的台灣百姓故事。
呈現普通人的柴米油鹽
坊間不少體現海峽兩岸一脈相承的作品,往往都是與曆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掛鉤,可以說是“帝王將相的曆史”。但廖信忠更關注普通百姓在曆史背景中的生存狀態,“我對在大的政治背景和曆史環境下的個體挺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曆史都習慣寫帝王將相的曆史,在某個很恢弘的曆史背景下,普通百姓好像跟這些大環境沒什麼關聯,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被這個大環境影響到了。”百姓被動地生活在這樣或那樣的大環境中,雖然很無奈,但柴米油鹽的生活依然得繼續下去,“不管在什麼時代,或是什麼國家、什麼地區,越底層的故事,越能引起共鳴,”所以在《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中,廖信忠講的就是台灣的那些小小個體的生活是怎樣被不斷變遷的兩岸局勢所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