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出發,隻映一場
寵書宣言
作者:陸彗風
建築物都有生病死,唯獨戲院會老。樓房屋宇經曆過人來人往、人去樓空的階段,要麼化作瓦礫拔掉記憶,生還下來的雕欄玉砌重新粉刷投入循環,又見屹立如昔;戲院卻采用了特殊的工程結構,其地基深植於夢和情感之中,其支柱投射在廣告牌上、銀幕裏,有別於誌在抵擋歲月的土木建設,偏偏是為著消磨時光而建的,朱顏伴隨觀眾年齡變改。
《光影戲遊》作者黃夏柏為這些難以見於史書的娛樂場所寫下不少文字,除寫作博客《戲院誌》,還出版過《憶記戲院記憶》《澳門戲院誌》等書,在城市的平麵圖上標注出一艘艘記憶方舟的人海航程。
《光影戲遊》雖成書在後,實際上卻是這些作品的“前傳”,作者於序言中寫道,近年因種種緣故無法遠遊,思緒卻出發回溯九十年代初以還的多次海外之旅。因為當日尚未立意梳爬戲院故事,而且畢竟未嚐長期於異國居住,浮萍過客無暇詳細考察途上每淌甘泉綠水,本書沒有譜成前述二書的係統化群像;然而戲迷念茲在茲,電影早就擔當起背包客的伴遊領隊,以十多年間目的地殊異的多次旅程,剪接串連起來,還是織出了一張充滿光影情懷的追憶之網,戲院則是這張網上的千千結。
千千結裏起碼有百百結坐落巴黎,乃作者每次歐遊必經之地。浪漫花都戲院開遍,不缺闊派頭的蕩氣大劇場,但回腸的還數巷弄裏的小影院,小本經營,或放映別出心裁之作,或重溫環球經典。大小林立、百味紛呈正是慕名而至的文青們最愛呼吸的藝術生態。
另一個美不勝收的地方要算舊金山。作者乘坐古雅電車,路經幢幢曆史建築,來到二十年代落成的卡斯特羅,欣賞到布滿壁畫雕飾的放映廳和開場前的管風琴表演,體會真正movie palace的華美氣派。一如巴黎,舊金山亦是無數電影的取景地,除了金門橋和九曲花街這些範例桌麵,還有拍攝《迷魂記》(Vertigo)的酒店,以及惡名昭著的監獄亞卡拉。於此加州之行,作者還在附近的奧克蘭市,遇上民間發起籌款修葺老戲院的活動,深受感動,雖未如願加入參與,亦一直於網上關注保育成果。
來到七年前的澳洲之旅,作者其時已開始博客寫作,訪尋戲院遂成指定動作,更幾番冒著麵斥之窘拍下照片紀錄。陽光大陸上隻逢夏夜才運作的戶外戲院也許未夠稀奇,作者還到過西岸珀斯的Piccadily,這家戲院不隻布局古怪、觀眾席異常陡斜,居然還沿用人手拉動銀幕兩側布帳!
什麼嘛?都已是互聯網時代了!沒錯,現在隻消輸入關鍵詞,不難隨時穿梭各大都會的放映廳,圖文並茂全方位閱讀每個座位每張銀幕的曆史,實時虛擬旅程媲美親曆其境,何用等自知身是客的作者花工夫翻著舊相簿憶述片言隻字?這也許亦解釋了作者現在致力於為自己城市的戲院作傳,好教這些最地道的數據、最親近的記憶得以在網上流傳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