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海皆為家(1 / 2)

一生承諾一生還,一生幽夢一生談。一生燈下一生苦,一生縱情一生寒。

夢寒深深地知道,既然立了如此大願,既然皈依我佛,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平凡的腳步也可以走完偉大的行程;有誌者自有千計萬計,無誌者隻感千難萬難!

放棄便是信仰的缺失,我平生一心向佛,拋萬千紅塵之事當追求之。……

翌日,夢寒辭別修行之地,手拿一缽,身穿百衲之衣,足穿草鞋一路向南走去。

夢寒數年未曾下得山來。清養、靜修與世人交流甚少,偶而有香客來訪隻不過廖廖數語罷了。

生活在佛法的世界裏,世間皆為美好,看不到世人之凶惡,路途之艱險。

夢寒本以為世間皆為善,沒有惡,哪知人世間盡有世態炎涼。

夢寒被眾僧一路送於山下,在山下十裏山門與眾僧合什告別。

眾僧含淚道:“此一路跋山涉水,望多多保重,早日達成宏願”。

夢寒回敬道:“我本一僧,無欲無求,今曰既然在觀音麵前立此願,當畢生追求之,如若有生之年心願未了,願轉生來世繼續完成之”。

夢寒的授業恩師臨行前囑道:“你這一路,應傳揚佛法,普度眾生,解世間之苦,救黎民之急,醫百姓之傷,渡該渡之人,佛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雖懷仁慈之心,但對十惡不赦之徒不必心慈,”。

夢寒連忙跪拜道:“多謝恩師指點迷津”說罷連磕三個響頭,起身而去。

自打入山以來,還是自己第一次下山,離開眾僧,心裏有些難過,雖然研佛多年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真正超凡脫俗又有幾個,此刻隻是走在修行的路上……

這正是:

山高水長路不平,

願以此身換真情。

千難萬險何為懼,

隻為佛法不為名。

南行的路有多險,他不知道,南行的路有多遠,他不知道。在他眼裏,心裏一切皆不為懼,可見信仰是多麼重要。信念己成為他的一盞指路的明燈,帶領著他前行著……

下得山來,餐風露宿,餓了找就近人家化些緣,這些百姓平民都很熱情,見僧人化緣也得願意為僧人做點什麼。

越是平民百姓越是純樸無說;越是達官貴族,有錢、有權、有勢之人雖滿嘴積德行善,確很難拿出真心來,與純樸之民反差之大令老和尚深深體會,不乏其中有些道貌岸然之徒,雖滿嘴仁義道德,確一肚子男盜女娼之輩。

渴了飲山間溪水,困了和衣而睡……

一日,夢寒來到一個村莊,莊名喚作趙家莊,莊上近千戶人家,這在當時也算是城市啦。放在今天近千戶人家也是個小鎮子,既叫趙家莊說明這個村姓趙之人占大多數。

趙家莊趙姓在當地很有名望,家有馬車百台,長工百人,良畝千傾,土地分一二三等,既天、地、乾,三塊地。

天字號地也就是土地肥沃,旱澇保收之地近五百餘畝;地字號地多為窪地三百餘畝;乾字號地為半窪之地四百餘廟,無論雨大,雨小,趙家都可旱澇保收。

趕上風調雨順之年,糧倉近十垛,富足之處可見一般。可見趙家的財力和勢力了。財富堪比今天胡潤排行榜,百名富豪前五名了,雖比上王健林,馬雲,馬化騰,也能與李彥宏有一拚了)。

趙家有堂口三百餘間(今天的門市或叫網點,取名“三星趙”。

每個堂口掛“趙"字旗,經營:日雜百貨、米麵油鹽、布匹綢緞、典當抵押、金融兌票,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具有了現代公司的雛形,也算是公司化,集團化的鼻祖)。

趙宅占地百畝,大院氣宇非凡,四周高牆圍繞,牆頂琉璃瓦鑲嵌,紅漆大門嵌金釘。

大門兩旁石獅把門,門前左右各放一青石,左書"上馬石”,右書“下馬石”,兩塊青石高約二尺一寸,寬一尺八寸,長約三尺左右。

“上馬為將,下馬為相"。上下馬石顯示房主地位之高,宅第顯貴,縱使再多錢財也不一定擁有上下馬石。

趙家祖上朝庭為官,聖上感念趙家所做貢獻,並顯示皇恩浩蕩,賜上下馬石,黃金千兩。

自此趙家置辦田地,發展成如今的規模。雖經朝代更迭,趙家仍百盛不衰。

趙氏一脈己傳到四代。現如今主事人為趙氏長孫名叫趙三牛,人誦外號“三牛逼”。

趙三牛掌握趙家話語權以來,為人仗義,廣交天下朋友,仗義疏財,見人恭謙禮讓,從未擺牛哄哄的樣子。無論鄉村草民,鴻儒白丁都一視同仁。隻所以稱為“三牛逼”是因為此人走道外八字,雙肩橫逛,一看就是公子哥、少爺派所以人們笑起外號“三牛逼”。其實不然趙三牛本人與其恰恰相反,為人和氣,說話慢條思理,雖富可敵國而不張揚;雖有萬丈綢緞而穿粗布麻衣;雖有山珍海味卻每天粗茶淡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