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一詞起源於軍事領域,它是同“戰術”相對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對戰略的解釋為:“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依據戰爭規律所製定和所采取的準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政策和方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略一詞的含義已遠遠超出了軍事或戰爭領域。戰略管理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安索夫(ANSOFF )在其1976年出版的《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提出的。其後,對戰略管理的研究始終是企業管理領域的熱點。對戰略管理的研究可概括為兩種類型,即廣義的戰略管理和狹義的戰略管理。廣義的戰略管理是指運用戰略對整個企業進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安索夫;狹義的戰略管理是指對企業戰略的製定、實施、控製和修正進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國學者斯坦納。戰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戰略規劃、戰略實施、戰略控製和戰略修正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又包括若幹個不同的步驟。戰略管理問題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國家,鑒於企業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企業競爭日益激烈,而基本產品的市場需求已經基本飽和,消費者不斷追求產品的高品質和差異化,需求結構不斷呈多樣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追求長遠發展,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獲取信息能力和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因此,戰略管理應運而生。其基本特征在於要求企業目標的長期性、利益的全局性和因素的全麵性。目標的長期性強調企業的戰略經營管理應確定企業的長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並將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統一起來,短期目標服務於長期目標;利益的全局性強調企業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統一,局部利益服從於整體利益;因素的全麵性強調企業決策時應全麵考慮企業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以實現企業決策和環境的動態協調。
成熟的戰略管理理論認為,戰略管理是由戰略製定、戰略實施、戰略控製等不同階段組成的動態過程。戰略製定階段需要對企業內外環境進行係統分析,確定企業的宗旨或使命,在此基礎上,製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戰略實施階段是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執行階段,包括製定詳細的戰略實施細則,確定年度實施計劃及配套的實施體係和措施等;戰略控製階段是在重新審視企業外部與內部因素基礎上,在一定評價標準下,度量和評價企業業績,並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戰略的調整。上述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業績評價與企業戰略管理過程密切相關,是戰略控製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戰略目標不同,戰略實施的步驟和措施不同,其業績評價內容和方法也不相同。
戰略管理理論為企業業績評價提出了新的挑戰,並為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第一,戰略管理理論決定了經營者業績評價應服務於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在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上體現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因素,並有利於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形成;第二,指標體係的設計應充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體現企業外向型決策的要求,注意突出戰略要求和企業整體利益的需要,將業績評價與戰略管理有機結合,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有機結合起來;第三,業績評價過程應貫穿於戰略製定、戰略實施和戰略控製的全過程,在戰略製定階段,通過環境分析明確戰略目標,並分析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因素,將其體現在業績評價指標體係中,在戰略實施和戰略控製過程中,應確定業績評價標準,並進行適時的評價和控製,調整戰略實施中的各種偏差,達到控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