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價值管理理論(1 / 3)

價值管理在20世紀80年代起源於北美和英國的一些管理先驅公司,90年代中期,價值管理延伸到了歐洲大陸,到90年代後期,在亞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香港、日本等)開始出現價值管理的公司。目前,價值管理已經被包括可口可樂、通用電氣、西門子、彙豐銀行等多家公司采用。通過長時間貫徹和實施價值管理體係,許多企業取得了顯著的運營提高和價值回報。

近年來,基於價值的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VBM)業已受到絕大多數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戰略、組織、業績薪酬等理論研究的極力推崇,並在眾多國內外企業廣泛運用,使其成為代表並囊括管理科學研究成果、方法和工具的一種嶄新而又完整的框架體係。VBM不僅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也是一種優秀的管理技術,更是一種科學、全麵的管理製度。VBM被普遍認可和接受,不僅對公司實際戰略導向、組織模式和管控流程產生根本性變革,也將對財務管理的理論體係和分析工具產生重大影響。

對企業微觀經濟理論、管理理論、企業財務理論和會計理論的豐富研究成果的合理借鑒和有效融合,形成了VBM方法體係的內在動因,這一內在動因體現在:企業理論的發展為VBM體係的建立,提供了價值的根本出發點和方法論意義上的邏輯起點;管理理論為VBM框架體係提供了如何應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動態管理思想和理論源泉;財務管理理論從多方麵、多角度為VBM框架體係提供了價值是如何體現或者衡量的判斷標準;現代財務會計理論的發展為VBM框架體係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價值計量工具和管理控製、決策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VBM框架體係具有很強的理論張力和包容性,它不但充分借鑒了各種學科的研究精華,而且對在操作層麵上很有實際運作意義的財務管理理論和會計理論,指明了未來研究的重點和創新的方向。

關於VBM的定義或者概念存在很多流行的觀點。這些流行的觀點有的側重VBM的結果含義,有的則將VBM看成是價值管理的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有效結合。現行國際上比較公認的一個關於VBM的框架體係,它是由美國的兩位會計專家伊特納和拉克厄(ITTNER&LARCKER,2001 )在對20世紀會計研究回顧時所創立的。伊特納和拉克厄的VBM框架體係是在增加公司股東價值這一總體(根本)目標下發展建立的。正如他們總結的那樣,雖然VBM框架在各個公司都不盡相同,但它們大致都包括6個基本步驟,這些步驟具體如下:

①選擇具體的內部目標以改進股東的價值。

②選取和選擇與目標相一致的戰略和組織設計。

③確定具體的業績變量或價值驅動因素,在既定的組織戰略和組織設計下能夠真正創造企業的價值。

④建立在前麵已經明確公司價值驅動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行動計劃,選擇業績衡量指標並製定具體的目標值。

⑤評估行動計劃、組織實施和管理業績衡量的成功性。

⑥鑒於當前的結果,評價正在實施的組織的內部目標、戰略、計劃和控製係統的有效性,如需要可以對其進行修正。

VBM框架體係的價值管理起點或者說根本出發點是增進、創造股東的價值。科斯的理論從製度、組織形式的角度,進一步論證了企業的存在可以增進整個經濟體係的福利和生產效率,而這最終會體現在作為剩餘索取者的股東身上;當代委托—代理理論和公司治理理論則進一步剖析了科斯意義上企業的契約關係,發現委托—代理關係是所有這類契約的本質,而且正是類似存在“先天”的股東和管理者之間的代理衝突問題,使得企業本應實現和創造的價值無法全部體現在股東財富的增長上而導致股東價值的減損,那麼在資本市場和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機製來降低代理成本,以保障股東價值的充分實現就必然是最為重要的企業管理問題。從這些理論的豐富研究成果更可以清晰地看出,VBM的根本目標———股東價值的實現和創造,是有充實的理論依據的,它既是理論研究的起點,也是理論研究的目標,更是企業管理實踐的基礎。總之,無論在理論邏輯的完整性還是實際應用價值或者理論發展的包容性上,選擇以股東價值為根本目標的VBM方法體係,比較而言都是優異和邏輯上自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