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血染北河(三)(1 / 2)

部隊走後,石花街的工作進入恢複重建階段。

剛剛解放的石花街,民困物盡,生靈塗炭,瘡痍滿目。人心要安撫,饑民要救濟,俘虜要收容,被損的房屋要修複---------工作千頭萬緒,事情錯綜複雜,這段時間內把夏雲忙得真夠嗆。她快刀斬亂麻地一連辦了六件事:第一,廢除宵禁,讓老百姓自由出入;第二,救濟困難民眾,把國民黨部隊逃跑時留下的大米,麵粉,餅幹等,分發給老百姓。第三,張貼布告標語,深入宣傳我黨我軍政策;第四,廢除國民黨的苛捐雜稅,組織鎮上工商戶恢複營業,恢複工商貿易。第五,恢複原有的行業組織,對舊保甲人員實行控製使用。第六,廢除連坐法,解散一切反動組織,恢複正常的生活秩序。此外,還要組織青年參軍,又要協助王書記他們建立新生革命政權,通過這一係列的工作,整個社會、治安情況大有好轉。

這不,又接到上級的指示,迅速組織一批糧食運往前線。夏雲和葉子龍商量著成立一支糧食采購隊,到鄉下去收購糧食。石花地區是個魚米之鄉,石花的大米是非常有名的,大峪橋的大米在清朝末年還作為貢米運往京城,石花的小麥更是聞名遐邇。由石花麵粉製作的空心奎麵,細園如絲,中含氣孔,味道鮮美,成為當地的特產,遠銷武漢等大中城市,成為上等人物筵席之佳品,婦孺老弱營養之補品。葉子龍擔心的是,人手不夠,到哪兒去找人呢?正焦急時,陳清華進來了,他說:“縣委派我來督辦糧食采購、落實情況,其實我應該是來學習的,你們安排工作吧!”接著,他又介紹了國民黨原45軍135團指導員吳玉林參加糧食采購。他說,老吳也是東北沈陽蘇家屯人,和他是老鄉。原是北京大學財經係學生,東北被日本人占領後,他回不了家鄉,義憤填膺地參加了張學良的東北軍,在抗戰中,就在襄陽,南陽一帶與敵作戰。抗戰勝利後,因不願參加內戰,於1944年就轉業了。因在當地成了家,就留在了本地。現在家閑著呢,又會財務,會打算盤,又會管理,何不請他幫忙呢。夏雲表示同意。糧食采購隊就由陳清華,葉子龍,吳玉林三人負責。

采購隊第一天到殷畈去采購,一下子就收購了一萬多斤大米,陳清華特別興奮。第二天他起的特別早,叫醒葉子龍,吳玉林,到後畈去收購,當天也一下子收購了一萬二千斤。第三天,他對葉子龍,吳玉林說:“今天我們兵為三路,葉子龍去涼水井,吳玉林去席家埡,我去汪家洲,大家分別多帶點錢,多叫上幾個民工,爭取今天收購三萬斤。”安排完後,讓大家分頭行動。

陳清華帶著4個民工,走過皂角樹,古牛石,淌過北河,朝汪家洲方向走去。剛走到離河邊不遠的蘆葦地裏,突然從蘆葦地裏竄出幾個人來,手裏拿著刀,棍,見著陳清華他們上前便砍,4個民工嚇得扭頭就跑。陳清華手中拿著扁擔,衝上前去和他們搏鬥。他一扁擔把一個敵人打倒在地,正欲向另一個敵人撲去,不料被腳下的石頭絆倒在地,幾個敵人上來,舉刀就砍。陳清華寡不敵眾,倒在血泊裏不能動彈。幾把刀在他身上砍來砍去,直到陳清華咽氣。這幾個人搶了他身上的錢,然後逃竄而去。幾個民工回到鎮上報信,當夏雲帶人趕到現場時,陳清華已經沒有了呼吸,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戰友們

。夏雲他們把陳清華抬回鎮裏,犧牲了這麼好的一個同誌,大家心情非常悲痛。夏雲立即召開會議,會上好幾位同誌都報告了最近有好幾個地方殘餘的國民黨地方武裝在活動,有的地方還非常猖獗,大白天武裝騷擾當地政權,已經有幾位農會的同誌被殺害。會上大家分析了當前的鬥爭形勢,認為清匪除霸已成為目前工作的當務之急。夏雲決定,馬上成立一支武裝小分隊,由葉子龍負責,開展對敵鬥爭,另外嚴格規定,凡下鄉的同誌必須佩帶武器,且兩人以上同行。白天工作,晚上必須轉移地點隱蔽,等等。會後,夏雲立即找到葉子龍,就組建小分隊事宜同他進行了商量。他們認真分析了各鄉村的狀況,決定把重點打擊對象在汪家洲一帶,打幾次漂亮仗,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徹底清除殘餘勢力,鞏固新生的鄉村政權。

第二天一大早,夏雲和葉子龍帶領小分隊來到了汪家洲村。這個村位於北河,謝灣河的交叉處,整個村莊被河流環繞,三麵環山,僅通往石花街是平地,這個村是民眾自衛隊隊長張子明的老家,也是國民黨省黨部的所謂“模範村”,村裏許多村民被迫參加了國民黨或三青團。不少人在張子明手下當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