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新生(二)(1 / 2)

會議決定,先以蒼峪鄉為土改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在全區展開。葉子龍、熊清泉、蘇秀秀、李文桐等人都報名要求參加工作隊,葉子龍被分配到蒼峪土改工作小組,負責蒼峪鄉土改試點工作,熊清泉分到了七裏衝小組,蘇秀秀分到了揚家湖鄉小組,李文桐分到了坡廟小組,出發前,他們幾個約定,互通情況,互通經驗,把各自負責的小組工作搞好,看誰的工作紮實,有效,解決的問題多,存在的問題少,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受到表揚。

作為試點,葉子龍必須先行一步。在參加完縣委的集中培訓後,他立即帶領工作組趕到了蒼峪鄉。

蒼峪鄉是一個平畈和丘陵兼有的一個鄉村,共有143戶人家,645畝耕地,其中地主富農8戶,占土地604畝,11戶中農占地41畝,124戶農民無土地,這些無土地的農戶全靠租種他人的土地生活。佃農租種土地,先要向主人家交頂首錢(押金),租稞一般主人家四成,佃農六成。此外,佃農還得照例請主人看稞,嚐新,給主人家逢年過節送禮,幫工等等。因此,農民辛苦勞動一年,隻能勉強顧個溫飽,住的是土牆草房或窩棚,青黃不接時靠糠菜度日,遇上天災人禍,農民的生活更是困苦難當,“一年忙到頭,渾身累出油。老天不下雨,莊稼癟癟頭。”種的小麥隻能收回幾把麥秸草,許多人在死亡線上苦苦掙紮。蒼峪鄉當年就有11戶討飯,2戶賣兒女,被迫當童養媳的有14人,抓走當壯丁的有21人。葉子龍他們還了解到,由於靠天吃飯,耕作方式原始,該鄉農作物產量也不高。如稻穀畝產最高500斤左右,苞穀畝產400斤左右,小麥畝產250斤左右,棉花畝產20斤,芝麻畝產160斤左右。

葉子龍帶領工作深入農戶,了解情況,紮根串連,發動群眾,很快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深感這裏的老百姓處境艱難,受著不平等的社會製度、社會條件、自然條件等多重災難,自然災害和階級壓迫就像兩扇大磨石,把窮人夾在磨心,折磨得透不過氣來。這些進一步激發了他一定要搞好土改的鬥誌。他們按照縣委提出的“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打擊地主”的路線,按照《土地改革法》的政策規定,首先劃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小土地出租等階級成分,並張榜公布,在此基礎上,沒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房屋,耕牛,農具等財產,征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和農具等,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一下子,使得民心大快,農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翻了身,成了農業的主人,生產積極性大為高漲,群眾一致擁護黨的土改政策,蒼峪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縣委驗收組經過三天的驗收,一致認為,蒼峪鄉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試點上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在全縣借鑒和推廣。葉子龍代表石花區土改工作隊到縣裏作了報告,成了縣裏的勞動模範。開勞模會那天,蘇秀秀中午就在石花東門口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天黑,等到葉子龍胸戴著大紅花回來。晚上,蘇秀秀做了許多菜,葉子龍,熊清泉幾個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頓酒,好好地慶賀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