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知道,你是真心的疼我,愛我。我從內心裏謝謝你的愛,謝謝你的真誠。我會把你當成最好的戰友和知己的。
現在,他就在眼前,我怎麼辦?我見不見他?他會不會情緒失控呢?唉,真是一件難辦的事啊!這是夏雲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最棘手的情感難題。夏雲心裏充滿了矛盾,充滿了思想衝突,其慘烈程度不亞於一次艱難殘酷的對敵鬥爭。
夏雲在屋子裏再也坐不住了,她起身朝門外走去。
駐地附近就是有名的漢陽琴台,在夜色的輝映下,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它又名伯牙台,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
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其誌在高山、誌在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古琴台建築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築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為主,層次分明。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古琴台建於北宋,後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請汪中代筆撰《琴台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台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台記》重鐫立於琴台碑廊之中,並書“古琴台”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看著古琴台,夏雲心裏泛起一陣陣的漣漪。“知音”一詞原來不僅僅是指夫妻,男女之間難道就沒有誌同道合的情感交流和撞擊嗎?她回到屋裏,坐了下來,拿出紙筆,靜下心來給熊清泉寫信。她在信中寫道:
清泉同誌:你好!
自從離開石花鎮以後,已經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了。
在這段時間裏,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那裏的父老鄉親們。石花鎮是我的第二故鄉,是那裏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是那裏的鄉親救了我!在我一生的經曆中,我永遠忘不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
當然,也忘不了你的一片真情,一種真摯的友情。我和馬光永遠感謝你們。
讓我一直愧疚的是,我對不起李老先生,是我害了他。他是為我付出生命的。也對不起葉子龍,我們沒有保護好他。而他們都是為了我們,為了革命事業而獻身,過早地離我們而去了,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們!
聽說你也參加了南工團,我感到非常欣慰,為你高興,為你自豪。向你表示衷心地祝賀!不知你在這裏還要待多長時間,如有機會,我們見麵詳談。
靜候你的佳音!
此致
敬禮!
你的同誌 夏雲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深夜於漢口琴台
寫完信,已經是深夜了。她把信封好,準備第二天一早就托人帶給熊清泉。她打了一個哈欠,就和衣睡去。
第二天,早飯一過,團員們就集合好了。
夏雲指揮南下團員們唱《國際歌》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兩支歌子起起落落,高昂激越,讓人覺得既深沉又大氣,既雄壯又親切。因為,這是戰鬥的歌,前進的歌,團結勝利的歌。上級規定,必須要學會這兩支歌。
這不,夏雲幹得正歡呢。一大早,她就叫小鍾來把信送走了,她期盼著熊清泉的來信,期盼著見麵的機會,她要好好地和他談談。她甚至想象著熊清泉看到她的信時的那種歡喜若狂的樣子。
到了下午五點,仍然沒有一點信訊。通訊員跑來傳達師部緊急命令,部隊和南工團立即出發,到長沙去。夏雲一臉迷惘地朝北張望。
夕陽悄悄地下沉,田野裏的農民趕著牛群往家裏走。各家的炊煙一條線兒似的往上拔。人字形的雁群,秩序井然地列成一列長陣。隻聽到領頭的那隻大雁,響叫幾聲,率領它的夥伴們,向著南方,從隊伍頭頂上橫空掠過。
請看第二十一章《長沙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