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行進的行列像一條土黃色的巨龍,蜿蜒曲折地在翠綠的中南原野上蠕動。千萬人的步伐,由近及遠地彙成了猶如無數條小溪低語似的沙沙聲。
隨主力部隊出發的30多位團員,沒有一個中途退卻的。其中,楊菊花是出了名的小個子,大家都親熱地叫她“矮子”。然而,在行軍路上,她卻是抬擔架最多、救人最多的一位。
行軍伊始,麵對日益嚴峻和惡劣的困難,團員們們提出了一句口號:不掉隊,不帶花,不當逃兵,不得八塊錢。當時部隊有條紀律,如果有人在途中跟不上隊伍,就會被寄養在老百姓家裏,組織上留下八塊錢作為生活費。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團員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這種情誼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翻過九宮山界後,部隊進入了湖南地境。瘦長個發突然發高燒,並拉起了肚子,來勢非常凶猛,連路都不能走了。大部隊是不可能因為某個人而改變行程或者放慢速度的。於隊長征求瘦長個的意見,是否把他寄放在老鄉家裏。瘦長個連話都說不出來了,但就是不肯拿八塊錢。楊菊花見狀,主動向於隊長請求,讓她來照顧瘦長個隨部隊一起行動。
一路上,楊菊花將自己和瘦長個的背包都背在自己的身上,挽著極度體弱的瘦長個,還削了個棍子讓他支撐著。渴了,餓了,她就去找水,就著茶缸一起啃幾口冰冷的幹糧。有幾次,瘦長個看到矮小的楊菊花累得氣喘籲籲,實在過意不去,含著眼淚說:“菊花,你走吧,把我留下,不能牽連了你……”,楊菊花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我們都不能倒下!革命還沒有成功,隻要我在,我就不能把你一個人留下!”她的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同誌們,前方我們已經打了大勝仗!消滅了敵人三個師!我們要趕快趕路呀!”夏雲派出的宣傳人員用快馬傳遞著勝利的消息,他們在部隊行進的沿途路口進行宣傳,鼓舞著部隊頑強行軍的士氣。
這一招是很管用的,部隊的行軍速度馬上快了許多。
劉政委騎在馬上,不斷地表揚著夏雲,說“她就是有點子,是個好苗子。”
“她和馬光都是有能力的人,多好的一對!”高師長讚許地說道。
“就是夏雲心裏還有心結喲,”劉政委歎口氣道。
“慢慢來吧,解開心結有一個過程的。”
“允許別人犯錯誤,也允許別人改正喲。”
“時間是檢驗一切的試金石。”高師長說完,策馬疾駛而去。
“等等我,一起走哇!”劉政委在後麵追趕著。
夜幕降臨了,部隊在一處小村子宿營。
開飯前,戰士們拿著碗,排成隊,各連隊值班員在指揮唱歌。歌聲此起彼伏,劉政委聽到後,感到有點不大對頭。他把夏雲叫到跟前,說道:“現在什麼時候了,怎麼還是在唱《向江南進軍》?《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我們沒有新歌呀?”
二連長也湊過來說道:“你們聽聽,我的連隊還在唱《大叔大嬸救救我》,一群大老爺們敞開嗓門一起哭,像話嗎?沒有一點陽剛之氣,哪像一點打了勝仗的兵?夏副科長,你想想辦法,快點給咱們部隊寫首新歌吧!”
夏雲說道:“是啊,我一定盡快地想辦法解決。”
晚飯後,夏雲來到南工團的營地。她找到了陸原。陸原,1922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湯家嵩子村。1942年,20歲的他參加了八路軍。文化程度不高,但酷愛寫作,尤其喜歡音樂。抗日戰爭後期,他曾經到延安抗大一分校學習,抗戰勝利後來到冀東軍區獨立第13旅宣傳隊,現在參加了南工團。
兩人正在交談,有一個戴眼鏡的青年走過來。陸原連忙介紹說,這是嶽侖,我剛剛認識的朋友,他擅長譜曲。正好我們一起幹。嶽侖伸出手來,說道:“我認識你,夏副科長,你很有名氣的。”
“不客氣,我們都是戰友呀。”夏雲謙虛地說。
夏雲回去後向劉政委做了彙報。建議起用他倆。師黨委很快做出決定,陸原被任命為師文工團的文美分隊長,嶽侖任音樂分隊長。
很快,他倆就依據解放軍從鬆花江打到湖南的戰鬥曆程,共同完成了一首新歌——《人民戰鬥員》。交給夏雲。夏雲把這首歌拿到部隊去試唱,戰士們卻反映冷淡,都說歌詞老了,沒有一點新意。
當時師裏正在開展“寫自己,憶過去”的業餘創作活動,在連隊的黑板報上、晚會上,快板、詩歌、順口溜,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夏雲向陸原推薦了一首從連隊黑板報發現的敘事詩《槍杆詩》,其中幾句就是:俺本來是一個老百姓/放下鋤頭來當兵……,看到這首詩,一下子給了陸原創作的靈感和啟示,陸原不禁想起了一首抗日歌曲中的“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槍杆就是兵”的歌詞。兩下加起來摻和,陸原嘴裏就冒出了《我是一個兵》的歌詞:我是中華一個兵/來自苦難老百姓/打敗萬惡的日本鬼子/消滅反動的蔣匪軍。
過了幾天,陸原找到了嶽侖。飯後趁大家出去洗澡的功夫,他倆在司務處宿舍的木板閣樓上,全神貫注你一句,我一句地反複推敲著,滿身是汗也顧不得擦。最後他們將陸原的七字一句的歌詞修改成為了長短句:“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垮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
嶽侖吸取民歌樂曲和鼓點節奏,一鼓作氣譜出了《我是一個兵》的曲調,譜曲幾乎衝口而出。不到二個小時,這首傳世之作就在兩個激情滿懷的解放軍戰士手裏產生了。他倆旋風般地來到夏雲的辦公室裏。
歌曲寫出來了,首先讓文工團試唱,大家一聽歌詞就十分高興,認為簡單、質樸、有力量。所以不到1個小時就合唱、輪唱全會了。接著師部又在直屬連隊教唱,不到一袋煙的功夫,戰士也學會了。甚至連駐地的老鄉和兒童聽幾遍後,也能唱出來。
夏雲琢磨了幾天提出建議,將原詞中“帝國主義敢來侵犯”改成“誰敢發動戰爭”。陸原直誇夏雲改得好。戰士們形容這首歌,說道:“這歌兒唱著痛快,起勁兒,又充滿光榮感和責任感。”“唱著這首歌,真比吃紅燒肉還香呢!”新歌拿到部隊裏教唱,立即引起部隊極大地反響。大家反映說,這首歌歌詞明快,朗朗上口,很有號召力、感染力。節奏感強,鼓動性大,發力上勁。
很快,《我是一個兵》這首歌紅遍了整個部隊,部隊的士氣明顯地高漲。夏雲因此受到了師政治部的嘉獎。
部隊過鹹寧,占嶽陽,很快就到達了長沙城。
長沙有著兩千多年的曆史。是曆史上有名的“楚漢名城”。也是一塊曆盡戰火摧殘,幾度興衰的多災多難的城市。
長沙之名的由來,眾說紛紜,各種說法多達五種,至今尚無定論。是因為地名來源較多,各說都有一定的依據。長沙地名來源之多,也正好證明了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長沙曆史上因屈原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
長沙曆史源遠流長又曆盡滄桑,飽嚐戰亂之苦,遠的不說,就是在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的“焦土抗日”就讓長沙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成為長沙城最為悲慘的事件,全城各種曆史文化遺跡幾乎損失殆盡。這次大火是長沙曆史上毀壞規模最大的一次人為的火災,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麵文物毀滅到近乎於零。長沙作為中國一個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曆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這場恐怖而又無情的大火一直延燒了5天5夜,造成了空前的浩劫。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餘棟。大火造成經濟損失100多億元,長沙的“文夕大火”與“南京大屠殺”、“花園口決堤”史稱抗戰時期三大慘案。
來到長沙城,夏雲甭提多高興了。這是她夢縈魂繞的故鄉、思念已久的家鄉啊!前方戰事報來,白崇禧正在調集兵力,以防解放軍的重兵合圍。這個“小諸葛”謹慎的很,而林彪也正在瞅準戰機。兩軍屬於對持階段,馬光所在的部隊也就暫時按兵不動。
難得部隊放一天假,夏雲和馬光準備到楊裕興麵館吃一回手工雞蛋麵。
說起楊裕興麵館,卻還有一些來曆。“楊裕興的麵,徐長興的鴨,德園包子真好呷”,這是在湖南長沙廣為流傳的歌謠,說的是長沙三種膾炙人口的著名小吃。
楊裕興麵館,創辦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距今已有55年的悠久曆史。店主楊心田,是長沙本地人,他利用省吃儉用節餘的積蓄,在三興街租下鋪麵,開設粉館兼營湯圓,為圖利市大吉,取“富裕興盛”之意,將之命名曰“楊裕興”。因他所做的湯粉質地上乘,味道鮮美,一時食客蜂擁,生意興旺。到1922年,楊心田便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於是購置了房產,擴大門麵,增加了不少品種花色。1934年,楊心田年老病重,便將店鋪交由其子楊菊掌管,楊菊苦心經營,於1937年在青石橋又開設了分店,雇工40餘人,日銷售額達400塊銀元。
然而世事難料,1938年長沙那一場“文夕大火”,將三興街、青石橋二店毀於一旦。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前夕,兩店合並於青石橋,次年建成三層新房,占地70多平方米,聲譽更盛,生意更興,成為楚漢古城長沙首屈一指的著名麵館。
楊裕興麵館之所以能夠享譽百年,是因為其產品的質量和風味有獨到之處。其麵條全部采用手工擀製,麵質優良、精細均勻,下鍋不粘不稠,吃起來極有韌性。其油碼選料考究、製作精良、色香味俱佳,60多個花色品種各具特色,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自主選擇。最受顧客青睞的有本鮮麵、醬汁麵、蝦仁麵、雞蛋麵、鹵子麵等品種以及“七星伴月”壽麵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