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資料:阿哥3(1 / 1)

風暴一旦形成,終究有一天要來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有人舉報“太子黨”托合齊等人聚眾會飲,貪婪不法。康熙以此為契機,開始清查“太子黨”。托合齊當時任步軍統領,他見風聲不對,便主動辭職。步軍統領其實就是“九門提督”,主要負責京師九門的內外巡查和守衛,相當於衛戍部隊,當時兵力約三萬多人,地位頗為重要。

康熙當機立斷,命國舅佟國維的兒子隆科多接替了托合齊的位置,隨後又讓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胤禩黨人阿其阿、馬齊等人會同宗人府清查托合齊和太子胤礽結黨之事。隨之,托合齊、耿額、齊世武、鄂鄯等人紛紛落網,托合齊病死獄中,最後還被銼骨揚灰,屍骨不存;齊世武更慘,康熙命人用鐵釘將他釘在牆上,最後呼號數日而死……康熙極少用如此殘酷的刑罰對付大臣,當年鼇拜也不過圈禁而死,可見康熙對太子勢力發動政變的恐懼。由此,“太子黨”土崩瓦解。

康熙知道這些人的後台是太子胤礽。在對胤礽徹底絕望的情況下,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廢,重新圈禁在鹹安宮內。據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說,“當他們到達暢春園的時候驚恐地看到,花園裏有八到十個官員和兩個太監跪在那裏,光頭,雙手背綁著。不遠處,皇子們一排站立,也光頭,雙手綁在胸前。不久,皇帝乘坐肩輿從房間裏出來,到皇子們麵前,爆發出虎吼一樣的憤怒,責罵太子,把他關在宮內,公開宣布廢掉這個不幸的皇子”。

康熙第一次廢胤礽的時候,痛苦萬分,淚流滿麵,甚至還大病一場,這次卻從從容容,不驚不怒,他說:“我這次已下了最後的決心,再說什麼寬慰的話已沒有用了。我第一次廢黜太子的時候,真感到痛心疾首,可這一次,我不會了,我對此泰然自若。”

隨後,康熙又對朝中大臣們說:“第一次廢太子時,我隻殺了幾個人;這一次,我隻殺一個或兩個人,讓其他人放心。這樣才會有太平的日子。”康熙最後警告說:“以後若再有人說胤礽已改邪歸正,並請求恢複他地位的話,該當死罪!”

康熙表麵上雖說自己心閑氣定,其實這次再廢太子依舊是“心思用盡,容顏清減”,他的麻煩不是因為胤礽被廢,而是胤礽被廢後留下的儲位真空,又讓各皇子們彼此爭奪不休,使得他在晚年的時候,不得不耗費大量的精力去處理這個他最終未能完成的任務。

胤礽剛廢幾個月,左都禦史趙申喬便提出立太子乃是國本,請求從阿哥裏麵冊立一個。康熙對此早已是筋疲力盡,他敷衍說:“建儲大事,朕豈忘懷?但關係甚重,有未可輕立者。”康熙解釋說,立太子要慎重,沒有合適的人,立了反而不好。就像胤礽兩立兩廢,最後讓人失望至極。何況,現在皇子們都已分封,立了太子,其他皇子不服,反會引起爭端。

康熙又說,本朝原本沒有立儲的慣例,即使不立太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他還舉例說:“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並未預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也未預立皇太子。漢唐以來太子幼者,尚保無事;若太子年長,其左右群小結黨營私,鮮有能無事者?”

另外,康熙當時不想很快再立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要是立了八阿哥胤禩以外的人,大臣們不會服氣,而康熙對胤禩並不認同。由此,康熙晚年打定主意,仿造先祖不再立太子。

但是,儲位虛懸,就像魚懸橫梁,眾多的貓咪怎能不動心?就拿胤礽來說,雖然他已成政治僵屍,但也還不甘心,仍舊試圖東山再起。就連康熙似乎也有悔意,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會試,出題為“放太甲於桐宮”。太甲者,商朝之太子,因為無道而被伊尹放置於桐宮,三年改過後迎還複立。當時很多人揣測,康熙是不是要讓胤礽再次複立了?

估計胤礽也動了心。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815年),準葛爾部眾騷擾哈密,朝廷將派兵征討。胤礽得知後,便想利用這個機會逃離圈禁。他趁醫生來給自己福晉看病的機會,用礬水寫信(礬水要放在水裏才能看出字跡)給正紅旗的都統,讓他想辦法保奏自己為大將軍出征。不料醫生出去的時候被查出,這就是所謂的“礬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