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推舉太子之事,讓康熙很是丟臉。次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並追查是誰在這個事件裏搗了鬼。“八王黨”的人開始還想互相包庇,但康熙這次的態度很堅決,這些人後來終於頂不住,一個個都現了原形。最後查下來,為首的是大學士兼議政大臣馬齊和康熙的舅舅兼嶽丈佟國維,其他還有王鴻緒等多名骨幹。
看到這麼多重臣都倒向了八阿哥胤禩,康熙氣憤難平,他大罵道:“今馬齊、佟國維與胤禩為黨,倡言欲立胤禩為皇太子,殊屬可恨!朕於此不勝忿恚。況胤禩乃縲絏罪人,其母又係賤族,今爾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為皇太子,不知何意?豈以胤禩庸劣無有知識,倘得立彼,則在爾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則立皇太子之事,皆由爾諸臣,不由朕也!”
原來,康熙一恨胤禩奪了自己的人心,二恨大臣們奪了自己的立儲權!
更有意思的是,馬齊被訓斥之後抗辯了兩句,把康熙惹得火冒三丈,竟然跳下禦座,當眾“毆曳馬齊”。當著這麼多人的麵,一個五十六歲的老頭(康熙),打一個五十八歲的老頭(馬齊),也是一樁奇談。不過,這個馬齊也是厲害,他被打之後,卻並無懼色,居然“拂袖而出”,顯然還是很不服氣。當然,這也說明康熙和馬齊的關係非同一般,所以當大臣們奏請將馬齊處斬時,康熙卻還是對馬齊予以寬大處理。
不過說來也很可笑,讓大臣們公推皇太子本就是康熙自己說的,他自己說話不算數,反怪別人擅權。沒辦法,誰讓他是皇帝呢?皇上說對就是對,不對也對,全由他一張嘴,一個人的心意而定。那些保舉胤禩的人,全都碰了一鼻子灰不說,反而惹下麻煩。康熙處分起來也毫不客氣,最後馬齊被奪職拘禁,其弟馬武也被革退,戶部尚書王鴻緒被責令退休,其他“八王黨”的骨幹分子都受到了相應的懲處。至於八阿哥胤禩,更是倒黴,當時他還在圈禁中,可什麼也沒做啊!
康熙說八阿哥“未曾經曆政務,近又罹罪,而且其母家出身微賤。”這三個理由看來充分,但仔細推敲,其實都站不住腳。首先,說胤禩缺乏政務的經驗,這理由十分牽強。在康熙的兒子裏麵,除了太子胤礽最受重視、最有經驗外,胤禩參與的政務並不比別人少,甚至可能是僅次於太子胤礽的,這從隨駕次數可以看出。何況,若是胤禩沒有政務方麵的能力和經驗,在廢太子後,康熙何以讓他做內務府總管事呢?再說了,沒有經驗可以積累,清朝以前的太子也大都不幹政,不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其次,康熙說胤禩犯過錯誤,大概指的是當時廢太子期間,胤禩處理太子胤礽的奶公淩普一事時,康熙認為他手段太軟,意在邀結人心。其實這事也不盡然,如果放在平時,康熙說不定還要表揚胤禩。但不巧的是,一廢太子的那段時間,正好是康熙一生中最為暴躁羞憤的時候,任何事情都可能讓他火冒三丈。當然,康熙也許指的不是這件事,而是因大阿哥胤褆引發的“相麵人張明德”事件。康熙怪罪胤禩未必是因為他沒有告發張明德,而是張明德說胤禩“後必大貴”,這讓康熙最為不爽。道理很簡單,除了胤禩外,其他的阿哥如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甚至四阿哥胤禛等人都知道這個張明德和他的所謂計劃(其實不過想騙點錢,沒人當它是真的,也就沒人告發了),何以單單懲罰胤禩一人呢?所以說,關鍵還是“後必大貴”這句話把康熙惹惱了。康熙當時本就為立儲的事情焦頭爛額,當時任何一個人在這個問題上亂發表意見,都會招來不測之禍。要知道,讓誰來接班,這麼重大的事情,應當由康熙乾坤獨斷,豈容張明德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下賤之人信口胡說?更可恨的是,大阿哥胤褆會愚蠢到信以為真,而胤禩居然也會泰然處之!這大概就是胤褆和胤禩兩人遭到嚴懲的重要原因了。
最後,康熙說胤禩的生母出身卑賤,不足以承繼大位。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的確是個很充分的理由,頗有點原罪論的味道。但回顧一下胤禩的曆史就會發現,康熙並沒有因為他的生母衛氏出生低賤而對胤禩另眼相看。相反,康熙為了讓胤禩免受歧視,從小就把他放在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裏撫育,自己親自教養。事實上,胤禩一直就得到康熙的偏愛,比如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798年)封爵的時候,胤禩和幾個哥哥(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一起被封為貝勒,當時胤禩隻有十八歲,是年齡最小的。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衛氏被封為良嬪,不久又被封為良妃,而同樣是宮女出身的成妃戴佳氏(七阿哥胤祐之母,胤祐也是由惠妃撫育長大的),她由嬪位到妃位則是十八年後的事情了。至少從封賞的情況看來,康熙並沒有刻意去歧視胤禩母子。相反,因為胤禩的關係,其生母衛氏雖然已年老色衰,地位卻一升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