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虛擬企業財務倫理控製(1)(2 / 3)

具體來講,財務倫理展現了財務倫理化和倫理財務化兩個方麵。從財務倫理化來看,企業開展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係都必須符合倫理道德。也即從財務的本質表現中引出了道德規範和倫理理念,並把倫理道德作為一個尺度和標準,對企業的財務行為做出倫理評判。財務倫理化實質上在財務原有技術層麵的基礎上,增添了人文色彩,換句話說,財務在基本價值管理之上鑄造了一條倫理底線,形成了“技術+道德”的雙重行為準繩。從倫理財務化來看,它是將相關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要求應用於財務領域。一則,財務活動中遵循的倫理道德是為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為企業財務運行打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合作環境;二則,在一定程度上,倫理的選擇也是一種經濟行為,企業之所以遵循倫理道德就是為了減少在財務運行中的風險性和無序性,降低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摩擦成本,進而提高企業的財務效率。所以,倫理財務化實質上是企業將以德理財為基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態均衡。

9.1.2財務倫理內容的架構和解說

財務倫理是企業在其財務活動中涉及財務關係時,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是企業財務的道德體現,它包含諸多內容。究其根源,財務活動是形成財務的行為表現,也是研究財務倫理的本質內容。基於此,可以按照不同的財務活動將財務倫理劃分為融資倫理、投資倫理和分配倫理。

(1)融資倫理。

融資倫理是企業在籌措資金時,在處理授資與授資關係中所形成的自律性的行為準則。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要具有合理性的融資理念。企業財務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籌措資金,無論企業采用何種方式取得所需資金,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從經濟理性上講,企業追求資本成本最小化無可非議,但是這種體現經濟理性的行為,就應該審視其道德規範的合理性。如果企業是通過科學的融資組合或者稅收籌劃等方法實現的資本成本最小化,就是合理的;如果利用資本市場的不規範惡意“圈錢”、虛構財務信息等途徑追求企業資本成本最小化,則是缺乏倫理基礎的融資行為。所以,企業在融通資金時要遵循科學、合理的規則。

此外,融資活動還要具有合規性,即融資過程要符合有關規定,並要保護授資者的利益,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倫理環境。

授資者讓渡資金使用權給企業後,就喪失了對資金的控製權。

企業獲得資金的使用權後就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授資者的利益,如改換投資高風險的項目、未征得債權人同意發行新債導致負債率升高增加公司破產風險、在高負債的情況下發行大量的現金股利等。為了保護授資者的利益,除了在契約中增加限製性條款外,要使受資者遵循誠實守信的倫理規範。隻有這樣做,才能讓企業體會到融資倫理作為不明確契約在資本市場中能實現真正的經濟功能。如果籌資者的信用度比較高,及時按原先約定歸還資金,那麼授資者就可以給企業優先貸款、優惠貸款等特殊待遇.使得企業省去以後融資活動的尋租費用和潛在搜尋成本。這體現的正是“信用就是金錢”的倫理準則。

(2)投資倫理。

投資倫理立足於社會倫理道德,旨在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投資活動與行為。投資倫理的基本意圖在於增進社會效益,力圖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經濟運作產生正的外部性。同時,投資倫理的興起,使投資者不再單純追求投資的高回報而唯利是圖,而更多地考慮投資的社會責任,使其投資符合個人良知與社會公德的需要,實現投資的可持續回報。

所以,企業在選擇投資項目並付諸實施時,要追求利己與利他的和諧發展並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實現。

第一,投資行為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尋求平衡。企業在投資之前,會針對所選項目按照“利己”原則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項目對企業有利,則選擇投資;如果無利,則選擇放棄。可以說,企業就形成了一個投資行為的數量邊界,即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正是基於這個界限,企業在投資活動中,出現了隨意改變募集資金使用投向、投資的短期性和投機性等濫用資金現象。所以,企業投資行為的邊界並不總能用數量標準來確定,從倫理的角度出發,需要給企業增加一條倫理邊界,即投資行為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這裏的“他人”不僅指與投資主體處於同一空間的他人,也指與投資主體處於不同時空的他人。企業投資的目的是尋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目的,在投資一些稀缺性資源時,企業還要考慮人類代與代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可見,財務倫理要求企業的投資行為要在利己不損人的前提下追求投資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