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案例23浙紡院:整合科技資源 服務集群發展(2 / 3)

4年來,浙紡院服務企業達到2800多家,其中會員企業1200餘家,累計提供共性技術服務和谘詢7萬餘人次,培訓各類紡織專業人員4000餘名,累計服務收入6000餘萬元;共承擔政府各級各類項目12項,企業委托項目18項,申請專利380項,其中發明專利申報8項、授權3項;轉移、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學術交流20項,服務麵覆蓋省內2/3紡織企業並輻射江蘇、山東、上海等10餘個省市。

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商業模式創新分析

浙紡院承擔“提供共性技術共享服務,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和門檻、攀升價值鏈高端”的任務,為此需要密集的“技術、信息和智力”作為“運行資本”;借助官產學研緊密配合、高效運作的有利條件,選準創新服務切入點,探索合理的運行機製,較好地實現了支撐紡織技術創新的服務目標。創新服務切入點:一是構建質優、價廉、便捷的全程服務體係;二是引入時尚、創意理念;三是加強信息化與現代紡織兩化融合。探索運行機製:股份合作、優勢互補;共建共享、互利共贏;靈活的用人機製獲取高端人才深度合作。創新運行機製,加速資源集聚並降低成本;全程服務擴大服務麵,提高服務收入、減少企業創新成本;導入創新、創意理念,提升紡織產業價值鏈,應用信息技術,造就紡織先進製造能力。商業模式創新可歸納為以下方麵:

1.創新合作模式,提供全程服務

(1)股份製合作,共享豐富創新資源和儀器設備

浙江理工大學擁有眾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擁有“聚合反應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工業控製技術”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纖維材料研究中心”國家工程中心,其所掌握的信息技術有力地支撐了紡織產業和纖維材料源頭的創新。“協作共享、互利共贏”的合作網絡涵蓋紡織的整個產業鏈。浙紡院遵照這一宗旨,成立了理事會,理事單位包括來自國內外的生產企業、市場營銷、科研院校及行業協會等的90餘家;同時又與國內外20家院校、科研機構簽約合作。浙紡院依靠理事會和合作院校,共謀發展大計、共擔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共享研發成果和服務(會員製)優惠。其靈活的用人機製,有利於與國內外高端人才深度合作。浙紡院以“鬆散型合作”吸納兼職人員70餘名,包括:建立有7名院士加盟的專家委員會,以常駐或約定服務時間引入德、法、意、韓等國7位外籍專家。常駐浙紡院從事手繪花樣藝術設計的有韓國金曾善等三名;每年駐浙紡院三個月左右有德、法、意等國專家四名,其中克麗斯汀娜因其在浙紡院開設“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研究工作室”及多次組織“國際麵料及女裝流行趨勢預測、發布”,產生較好的業績和影響力,2009年浙江省和紹興市授予“西湖友誼獎”和“蘭花友誼獎”。

(2)全程創新服務,深受客戶歡迎

客戶可以選購浙紡院合作研發的新材料、新型複合紗線,由設計師配套提供相應的織造、染整新工藝和原創設計的花樣、服飾,運用平台提供的小樣製作、中試及檢測服務,可以放心地批量生產時尚、愜意的紡織新產品。

其中新材料研究所源源不斷開發成功的功能性、舒適性纖維;接軌國際的花樣藝術設計中心和紡織服裝流行趨勢研究工作室的原創作品;技藝精湛的印花分色CAD/CAM製版製網和適合個性化敏捷製造的“數碼印花”;麵料設計師團隊的設計能力;以及取得國家CNAS認可證書的檢測服務等等;為占領時尚、創意、功能性、愜意的高檔服飾、麵料市場提供了快速通道。浙紡院年接受服務1萬餘人次、服務收入800餘萬,基本達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