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享食記樂(四)(1 / 1)

享食記樂(四)

品味

作者:江禮暘

飛雉走兔謝友朋

遙想30年前拿到一套江灣鎮的房子,當時裝修成了一大難題,幸好一批熱心的朋友“拔刀相助”。我決定好好宴請這些朋友。

東奔西跑采購了幾周,光膠州路野味供應站就去了幾次。喝酒當然要有涼菜,但當時正值寒冬,涼菜太多、太涼可吃不消。我用了四大盤和四小碟,四大盤是蘿卜絲拌海蜇皮、油炸麻雀、五香野兔、紅乳腐鹵醉銀蚶。醉銀蚶是臨時從“邵萬生”買的,如果吃時由大家來剝難免有點狼狽,我就剝好一大盤,佐以蔥薑末,四周撒上青豆,再用胡蘿卜片切幾朵花綴在盤邊,美其名曰“老蚌生珠”。四小碟是向蘇州人學的,全是蜜餞:拷扁橄欖、丁香山楂、玫瑰杏仁、雪花李子。當蓋在圓台麵上的白紗布拿開時,朋友們發出小小的歡呼,下箸一嚐,更是讚歎不已。

酒過三巡,我起身去廚房炒菜,四道熱炒是:生炒鱔背、洋蔥牛肉絲、青椒山雞、炒蝦仁。這幾道菜都是快火爆炒,而且配料講究:鱔背配冬筍片、牛肉絲配洋蔥絲、山雞配青椒和荸薺片、蝦仁配荸薺丁和青豆,鱔背要用三油——素油炒、豬油攪、麻油澆,上桌時還得撒上胡椒粉。

四道熱炒吃完,酒酣耳熱,就上一道糖水桔子和楊梅。桔子排成花朵,花心就是楊梅。大家對這道冷食有點偏愛,幾分鍾後就盤底朝天。接下來是點心——春卷,然後是炒文蛤,這是從如東來的“天下第一鮮”。解凍後的文蛤先要將沙子漂淨,下鍋還要炒得快,不然會老得像橡皮筋般嚼不動。最後用冬筍片和韭黃作配料,鮮湯呈乳白色。

葷菜吃膩了,再來一道香菇菜心,

江禮暘

“70”後“猿叟”。為尋覓安全、健康、美味之食而上下左右搜索的孤獨的行者。

享食記樂(四)香菇上還排了一把大開洋。結尾是奶油蛋糕和燴水果。燴水果是將罐裝菠蘿、桔子、荔枝、枇杷、楊梅連果帶湯煮一鍋,而後盛在“一品鍋”內上桌。

這次晚宴動用了60件一套的青花玲瓏餐具。老實說,美器也為美食平添了三分姿色。朋友們告辭時連連說:“沒有雞、魚、肉、蛋,居然做出了十幾個菜。這餐飯我們可以談兩年。”

震元同茶食

老父自1995年初“走”後,老母便成為兄弟姐妹重點保護對象。我能力有限,便常給她幾本菜譜看看,希冀這變相“連環畫”使她不至患老年癡呆症。

有時去看她時,偶爾說起次日要去湖州。老母馬上說:“那給我帶點酥糖來。”我知道外公年輕時曾是蔡同德堂做蠟丸的技師,回寧波省親時會帶些湖州“震元同”茶食,其膾炙人口的“三珍”便是玫瑰酥糖、椒鹽桃片和牛皮糖。

清鹹豐七年(1857年)湖州菱湖鎮上新開了一家糖製品店,店主沈震遠精心炮製色、香、味俱全的玫瑰酥糖、椒鹽桃片和牛皮糖。玫瑰酥糖甜而不膩,椒鹽桃片香味濃鬱,而牛皮糖則晶瑩剔透,“拉力”及“嚼勁”俱稱一級,一時遠近聞名。後小店轉讓店員方幼時,方將店名定為“震元同”,以紀念恩師。方的兒子方子輝繼業後,又將“金鍾”作為注冊商標,並向滬、杭、寧發展。

七兜八兜,終於在湖州飯店對麵一家門市部裏發現“震元同”茶食,大家衝過去,各買了一大袋。一路上隻嫌車太慢,到了上海直衝母親家,看母親吃了一包,說同小時候味道完全一樣,才算放心,不覺額頭沁出點點熱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