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元璋的豆腐運(1 / 1)

朱元璋的豆腐運

品味

作者:薑龍飛

品味 文人沙龍必有釀豆腐這道菜,白花花顫巍巍倨傲大小宴席,洪武豆腐於是廁身“貢菜”,馳名於世。

被《舌尖上的中國》煽旺了灶火的徽州毛豆腐,據說也有一個橋段,同樣跟朱元璋攀上了掰扯不開的幹係。也是說小重八討吃討來一堆水豆腐,來不及下肚都焐出了白毛。眼瞅著白毛瘮人但舍不得扔,小重八靈機一動,將活剝的豬皮往鍋底來回蹭幾下,取來毛豆腐用旺火煎,煎到兩麵焦黃白毛融化,入口一嚐,外焦裏嫩,香酥鮮美,滋味妙不可言呀!

朱元璋駕崩以後,宮廷禦席必上豆腐的成規倒也沒有哪個子孫敢打破,但天天豆腐、豆腐天天,哪怕其味之美蓋世無雙,也讓他的子孫們膩歪透頂,根本無人願伸筷子。這些在蜜罐中長大的龍子龍孫,哪裏曉得太祖的那點心思。一碗豆腐,在他行將餓斃之際,曾經幾度救命。此種物件,除非天賜,豈有他哉?在舉兵抗元、命運未卜的歲月,朱元璋不能不靠占卦求取神諭,幾次搖得的爻辭都隻有兩個字:元亨。元者始也,亨者通也,合並而訓,一元之始皆亨通。通什麼?通神明。朱元璋的心目中,他的“元亨”不能隻有豆腐,但托命的豆腐肯定通向神明。到成化年間,憲宗帝雖然還維持著先皇立下的規矩,天天豆腐上桌,但那看上去白花花酷肖的一盤,究其實都換成了鳥腦,區區一餐需要剜出上千隻鳥雀的腦漿才夠。唉,祖傳的神明就剩下一個形式的殼,其內在的奢侈,已經殘忍到非變態無以遂其願。

由儉入奢,由奢而衰,衰極必亡。《易》雲: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中國的曆代專製王朝幾乎無不縱享亟欲之喜,卻又在以天子自命的驕奢中跌入集人性大弊的天設之蠱。人作孽,不可逭。從朱元璋靠一口“珍珠翡翠白玉湯”打天下,到其不肖子孫天天宰鳥取腦吃天下,似乎也印證了這條鐵律。明憲宗在位23年、年僅41歲,就在玩膩了“豹房”之後,追著比他大了17歲的肥婆萬貴妃一道去了陰曹地府,為他的變態,蝕光了全部老本。

朱元璋與“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稍有不同的是,已故著名相聲演員劉寶瑞的單口相聲中,為朱重八奉上這碗湯的,是他亡命途中邂逅的兩個叫花子,而民間傳說則是一位老太太。版本不同,所取食材基本相同,珍珠:剩飯;翡翠:紅根菠菜;白玉:豆腐,烹製方法是統統一鍋煮。

不管這段傳說是真是假,它都告訴了我們一條簡樸到可以跟終極真理相媲美的飲食寶典:轆轆饑腸才是最偉大的美味烹調師。反之,“身被輕煖,口厭百味”。如果再引申一下,可以說,至美無不誕於絕境。最終貴為帝王的朱元璋,因為曾屢屢瀕臨赤貧枉生的生命絕境,所以他對美味的評鑒,以至對所有生存謀略的選擇,都不免一煞到根,裏外透著明白,充滿獨到的個性顏色。

說來發噱,圍繞朱元璋的吃口,很多傳說都跟豆腐摽上了勁兒。安徽鳳陽至今有一道傳統名吃,讓當地人倍感自豪、旅遊者趨之若鶩,名曰“朱洪武豆腐”。相傳朱皇帝幼年時從縣城一家飯店討到一塊豆腐吃,覺得味道好極了,便死皮賴臉,隔三岔五常去討吃。那家飯店的廚師黃某孤苦伶仃一個,同病相憐倒也蠻待見這個長相奇葩的叫花子,時常把剩下的豆腐留著等他來。朱元璋受此厚待念茲在茲,做了皇帝以後,就把黃某請進宮裏封為禦廚。從此明代禦膳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