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審視自己的言行
管理者說之無心,而員工卻能聽出你話裏有話。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審視自己的言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亂說;做到言而有度,適可而止。
貞觀二年,太宗對侍臣說:“朕每天坐朝,要想說出一句話,就要考慮這一句話是否對人民有益、對國家有益!朕,實在不敢多說話啊!”
掌管唐太宗起居事務的臣子杜正倫,為人忠厚老實,每天對國君的言行一一記錄在《起居注》裏,他向太宗進奏說:“陛下如果有一句話違背了天理,那麼這句錯話便會千秋萬代流傳下去,損害陛下的道德形象,不單隻是今天對國家對百姓有害處,所以,臣也希望陛下說話謹慎。”
太宗聽後很是高興,賜給杜正倫彩綢百段,獎勵他的諫言。
貞觀八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言語是君子的關鍵,豈是隨便的事情?一般百姓一句話說不好,就有人記住它,成為他的恥辱和累贅,何況是一個國家的君主,說話更不能有什麼疏忽。國君信口開河危害特別大,難道會和百姓隨口說話後果一樣嗎?我經常拿它作為警戒。隋煬帝初次駕臨甘泉宮時,很滿意宮裏的泉水山石,卻嫌沒有螢火蟲,下令說:‘捉一些放到宮裏,晚上用來照明。’主管官署急忙派遣幾千人去捕捉,送了五百車螢火蟲到宮廷旁邊。小事尚且是這樣,何況那些大事呢?”
魏征讚賞太宗:“君王處於天下最高之位,如果講話失誤,就像日食月食一樣,天下人都會看見,確實是要像陛下這樣兢兢業業、謹戒慎重的!”
作為一國之君都能時刻審視自己的言行,作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難道不能做到這一點嗎?管理者都明白:慎言就是要言語謹慎,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說話要充分考慮客觀條件,切忌信口開河。
我們常說:“言多必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的多了,話裏自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
在管理中,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個人和企業的成就榮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那些優秀的管理者人,說話分寸有度,在任何場合都是落落大方,說話的時候,說得很充分,很到位,總能說到員工的心坎上,不該說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對於考慮欠周的地方,通常少說。
時刻審視自己的言行是我們管理一個非常中演的原則。也是管理者加強自身修身的重要體現。一個言行有原則分寸的管理者,勢必左右逢源,也一定深受員工愛戴和擁護的管理者。管理者身居高位,要自重、謹慎,要管好自己的嘴,不得亂說、胡說。不輕諾、不多言,不說大話、空話、假話,不說出格的話。
2004年8月28日,在“中國企業家經濟高峰論壇”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教授張維迎做了《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與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的主題演講,張維迎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學者要有良知、責任心,發表觀點時一定要嚴謹、謹慎。一個人的名氣越大,說話就要越謹慎。鄧小平說話很少,因為他的影響很大,稍微說一些話可能對社會產生很大影響,而這個是他不願意的,所以他盡量少說話。所以學者也要盡量說話謹慎,不能信口開河,因為這對社會帶來的損害太大了。”
美國總統尼克鬆在其《領導人》一書中說:“誇誇其談的人往往最後顯出本色是思想最淺薄的人。對於希望成為領導者的人來說,一條有益的規則是,隻要能由他自己選擇,就要少動口,多動腦。”
慎言,可以讓自己不做話語的奴隸,可以讓自己獲得尊重和威儀。從一定意義上講,領導者在群眾中,是一級組織的代表,領導的言行對群眾影響非常大。在很多情況下,領導者說之無心,而群眾卻能聽出你話裏的弦外之音。因此,優秀的管理者一定要慎言,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講的不能亂講;要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適時,言必適情,言必適度。
管理箴言
1.作為一名管理者,要時刻提醒自己,想想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值得下屬敬重。如果管理者能經常注意自責自糾,審視自己的言行,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就能夠在下屬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敬的良好形象。
2.管理者要親曆親為,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隻有自己端正了,才有權利和責任去批評下屬。知小節而成大節,平時自己的一點小事都要注意,要端正,這樣才能給下屬樹立一個值得下屬學習的好榜樣。
說話簡潔,才能語驚四座
語言簡潔,是指的語言表達要簡明扼要,言簡意賅,即簡中求準。古人雲“立片言以居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簡中求準有“言簡而意豐,言簡而意準,言簡而意新”三個原則。既概括精當,又凝練精簡,用最少的文字表現最豐富的內容。“惜字如金”,有時候很有必要。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說,一件案子勝負的關鍵往往是對於案件中核心問題的辯論。有些律師出庭時,往往考慮到案子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把他的辯護詞拉拉扯扯地講了一大堆,並且還舉出無數個證據來。結果,法官和陪審員被他攪得頭都暈了,而且由於他的話語和細節太多,又容易被對方發現許多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