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會計審計
作者:張澤丹
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幫助組織取得成效。它的出發點應該是預期的成效,它的責任是協調組織的資源取得這些成效。它是幫助組織在組織外去的成效的工具,無論這個組織是企業,還是其他組織。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正麵對一個全新的管理範式:隻要能影響組織的績效和成效的,就是管理的中心和責任,無論是在組織內部還是在組織外部,無論是組織能控製的,還是完全不能控製的。
以下四種情況是管理者在組織中經常遇到而他們自己又沒有辦法控製的。來自這四方麵的情況每一種都會向管理者施加壓力,使工作趨向無效,並且機構運作不靈:一是管理者的時間並不屬於自己,往往是屬於別人的;二是老一套開展工作的方法製約著管理者的行為方式;三是管理者的有效性是以其貢獻被別人使用;四是管理者要想有效地開展工作,必須努力認識組織內外的情況。為應對這些情況,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作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如下的習慣:一是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二是使自己的努力產生必要的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三是把工作建立在優勢上——他們自己的優勢,善於利用自己的長處,上級、同事和下級的長處;四是集中精力於少數主要領域;五是善於做出有效的決策。”
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在過去是生產設備,然而到21世紀,這一資產將轉變為企業的知識工作者及其帶來的生產效率。這是一個麵臨巨變的時代,變革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變革是令人痛苦和需要冒風險的,需要做大量的艱苦的工作。管理層在21世紀麵臨的主要挑戰是:組織要成為變革的引導者。在每一個發達國家,知識工作者都迅速成長為一直規模最大的勞動力大軍。在美國的勞動力總人口中,他們的比例可能已經達到2∕5,而在其他發達國家中,他們所占的比例雖然小於美國,但也在快速增加。最重要的是,在將來,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將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生死存亡和繁榮昌盛的關鍵。
要改變體力勞動者生產率可以通過簡單的告訴他們如何幹活來實現,而想要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我們必然需要改變我們的基本態度。然而,這要依靠整個組織改變自己的態度與知識工作者個人改變他們的態度的實現作為前提保障。因此,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是最大的挑戰。而自我管理是知識工作者將要麵臨的全新的要求。
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和勞動者都麵臨著自我管理,他們要學會發展自身,選擇到需要他們的地方去發展,同時要選取合適的方法和時機改變他們所作的工作、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時間。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了解自身優勢。人們甚至在幾十年前還不了解優勢對於自身的重要性。那時,人們在工作選取上沒有自主性。一般而言,一個人自出生便注定了他將從事的工作。比如,農民的兒子一般仍是農民。但現在人在工作的選擇上有更多的餘地。因而,了解自身優勢與長處對於人工作的選擇與發展及其重要。隻有一種辦法了解我們的長處:即反饋分析法。通過這個簡單的程序人們就可以發現他們的優勢。可以認識到他們不具有優勢和不能涉足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