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中的賞石入畫
教育時空
作者:程承
[摘要]賞石在中國繪畫中的表現,是隨著曆史的進程而演變的。賞石圖從形象特征、思想內涵、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變化軌跡。宋代的賞石繪畫經過畫家們的概括提煉,畫出了賞石的精神、特點和神韻,揭示出賞石所蘊含的象征性、人格化等思想內涵。賞石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而這種時代性始終受到賞石的社會風氣、品評標準、技巧風格等因素的製約和影響,從中亦可總結出某些規律的東西。
[關鍵詞]宋代繪畫賞石入畫寫實風格文人情懷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J2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097-01
對於奇石的藏玩,曆代都留傳有以奇石為主體對象的繪畫作品,並形成、積澱了豐富的石文化,玩石、藏石軼聞趣事層出不窮。繪畫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與石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有不少作品都以奇石作為配景呈現,而且許多作品以賞石為主體,描繪奇石鬼斧神工之詭譎形態,展現藏石悠久而有趣的曆史典故,賞石入畫也是在兩宋時期達到後人無法超越的高度。
第一節奇石圖譜
《雲林石譜》為南宋杜綰所編著,是奇石有譜記載的鼻祖級作品。清代所編纂的《四庫全書》說它“惟錄綰書”,其餘石譜“悉削而不載”,可見它是非常權威的。因此該書所剖析的賞石觀,應該是承前啟後的。該書一共有三卷,“彙載石品一百一十六,各具出產之地,采取之法,詳其形狀,色澤而第其高下”。
首先這本書提出了石形應具有“瘦、漏、透、皺”這四個顯著特點。而“瘦、漏、透、皺”杜綰的詮釋為:一種用“嵌空奇巧”或“玲瓏”代之,一種則寓其意。其次,從上篇末開始,大篇幅介紹各種質地、色彩、紋理的奇石,體現了一種既挑戰傳統又雅俗共賞的賞石觀。論質地,宋人重堅硬、細膩、透明或半透明之石,論色彩,以華貴對比明顯,顏色豐富者為佳品,論紋理,以成物像者為上層。
第二節賞石入畫
宋代繪畫中的賞石圖從形象特征、思想內涵到審美情趣、藝術風格、都有其特有的發展變化規律,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從內容題材上來分類,宋畫中的賞石基本可分為偏居一隅、古木怪石和奇石為主三大類。
一、偏居一隅
從主次關係上說,賞石最早是以一種較次要的陪襯方式出現在繪畫中,也就是說隻是繪畫作品中的一個裝飾,充當背景因素以烘托畫麵,僅以營造氣氛而存在的。如南宋畫院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麵中心筆直挺立的筍狀太湖石,大家可以想象成是皇家庭院中的一塊奇石,形狀直立如柱,傲岸雄偉,表麵節理斑駁,孔洞繁多。此太湖石處理得單純整潔,毫無雕琢的痕跡,且顯得自然大氣。盛開的芙蓉花倚石而生,在芙蓉花邊上低處盛開的還有白色的雛菊,這樣的布局衝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讓觀者明白這是秋天的一個節令。畫法反映了宋代“院體”的典型風貌,形態刻畫精微寫實,勾皴渲染兼用,勁健的斧劈皴強化了山石的堅硬質感,細致的暈染加強化了石形的明暗立體感,鮮麗的設色也增添了背景中賞石的華貴性。僅觀察畫麵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一種靜謐而又愉悅的氣氛。由此可見,賞石作為宋人物畫的背景雖然刻畫細膩,但從來不去搶畫麵的主體地位去喧賓奪主。
總之,在宋代繪畫中,賞石偏居一隅的繪畫類型很多,他們在創作時卻有各自的角度和構思,都是利用賞石的特征來襯托畫中的主題,因此,賞石在這裏的獨立性就比較弱了,任何一塊雅石在離開畫中整體環境和布局,單獨欣賞時都會顯得缺乏完整感,雖然在賞石畫麵中不乏刻畫精美,形神兼備的好畫,但依舊脫離不了是畫麵中的“綠葉”的處境,它的存在是為了襯托畫中的“紅花”。這也決定了這類題材作品中的賞石是不可能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形象,隻是鋪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