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大學英語非筆試考試體係的實踐研究(1 / 2)

高職大學英語非筆試考試體係的實踐研究

教育時空

作者:薑雲香 張麗春

[摘 要]高職大學英語遵循“實用、夠用”的原則,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考試體係探索向非筆試考試方向改革。本文以《新視野讀寫教程/聽說教程第一冊》(第二版)為教材,選擇大一學生作為教學對象,實施兩種非筆試考試方案,從背景介紹、設計理念和考核效果等方麵闡述,來探索進行高職大學英語非筆試考試體係的實踐研究,以創新考試方法從而適應創新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高職大學英語 非筆試考試 考試體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100-01

2014年6月22日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決定》中要求:“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高等職業院校將迎來又一輪改革、創興、發展的春天。如我們所知,教學評價的作用是:1.檢驗教學效果;2.診斷教學問題;3.提供反饋信息;4.引導教學方向;5。調控教學進程。從中可見,相應的考試體係對教學改革的應用、完善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一學生《新視野讀寫教程/聽說教程第一冊》(第二版)的多元考試形式為例,對高職大學英語的非筆試考試體係進行實踐探索。

一、 教材背景

授課教材《新視野讀寫教程/聽說教程第一冊》(第二版)是專供高職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貫徹了以應用為本,聽、說、讀、寫、譯多位一體的教材設計理念。授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每周4學時,一年理論周授課約30周。授課計劃是2.5周/單元,每單元的第五次課是聽說課。大一新生在第二學期(6月中下旬)參加英語A級考試,在第一學期期末開始英語A級訓練。

二、 期中考試

非筆試考試方案1:(第一學期期末)準備六張卡片,1-6分別標號,學生按順序抽簽後,按照卡片內容準備5分鍾,到教師前麵朗讀。

分值比例:平時成績占總分30%,考察出勤率。

期末成績占總分70%,包括:1)讀課文占70%①自選段落②指定段落。

2)作業完成率占30%:①課後練習②實用寫作。

學習背景:在大一第一學期期間,以加強基礎知識為主。學生剛剛進入大學,發音、語法、語調等層次各異,基礎知識方麵需要在授課時校正、統一或彌補,是個承上啟下的階段。音標的識讀、重讀音節、發音規律、基本的句子結構、常用短語等高中應掌握的知識,需要在進行大一計劃課程內容授課的同時強調或複習。引入“意群”的概念,以使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能夠更好的分配重音和斷句;在閱讀的時候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義;在翻譯的時候恰當地理解並表達清晰準確。因此,課文(TEXT A和TEXT B)需要進行細致講解的同時,單詞、短語必須領讀以矯正發音、重音等問題。強調課文整體上下文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和閱讀能力。

非筆試考試方案1設計理念:為適應大學英語“學什麼就考什麼,怎麼學就怎麼考”的原則,大學英語的考核方法向實用、適用的方向發展。期末成績中讀課文占70%、作業完成率占30%。讀課文分自選部分和指定部分,各占讀課文的50%。讀課文之所以占總分的(70%×70%)49分,是因為讀課文在英語學習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說,一篇課文中包括本課所學的生詞和短語,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識記單詞和短語的讀音和結構組成。單詞和句子的重音和語音、語調在練習正確地朗讀的過程中得到訓練。長句子的結構組成在朗讀訓練中得到加強(句子較長的情況下,一句話無法用一口氣讀完,那麼句子的意群結構需要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劃分。)。而且,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模仿課文錄音以追求正確的發音和地道的語調,使口腔各部分發音器官逐漸向的正確的位置配合。(如我們所知,英語的某些發音部位在漢語裏是沒有區別意義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經過特別的模仿和重複訓練,對母語是漢語而且沒學過其他第二語言的人來說,英語的某些發音是發不出來的。)根據語言學習規律:通過讀音來記憶單詞的方法更科學有效。在近幾年的非筆試考試方法的摸索中發現:英語課文朗讀對學習英語有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課後練習和實用寫作的完成率是考核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