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有關問題的思考
理論廣角
作者:李政
[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日益重視,質量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關於質量文化的實踐、探索和研討也逐漸深入。筆者認為,我國應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深刻認識質量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麵、深入、持續地開展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形成科學規劃、全員參與、規範有序的質量文化環境,為質量安全問題的持續好轉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可靠保障。
[關鍵詞]先進質量文化建設;內涵與特征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284-01
近年來,伴隨著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日益重視,質量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關於質量文化的實踐、探索和研討也逐漸深入。筆者認為,我國應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深刻認識質量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麵、深入、持續地開展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形成科學規劃、全員參與、規範有序的質量文化環境,為質量安全問題的持續好轉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可靠保障。
一、為什麼提出先進質量文化這個概念
(一)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到十七屆五中全會中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質量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黨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當然也是對質量文化的要求。2012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提升全民質量意識,倡導科學理性、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提升質量文化軟實力”。這是我國第一次將質量文化放到社會主義文化組成部分的高度,也對加強先進質量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質量概念演化的客觀要求
1875年,泰勒提出科學管理思想,使得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過程中,對於生產管理的理論和方式實現了重大創新。係統的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要求有標準化和職能分工,相應地,基於符合標準化要求的規定形成了“符合性質量”;20世紀初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極大地推進了生產技術的進步,開始出現對於生產係統過程的質量要求以及對顧客需求的關注,二戰中美國軍方對於戰爭物資生產體係提出的質量要求,直接刺激了基於過程控製的質量管理思想的產生,在符合性質量概念基礎上產生了滿足顧客要求的“適用性質量”;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隨著全麵質量管理(TQM)的提出和深入推廣,質量具有廣義性、時效性、相對性及經濟性,成為“顧客和其他相關方滿意的質量”,最終實現組織經營係統質量卓越。隨著質量內涵不斷豐富,作用更加廣泛,對先進質量文化提出了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的要求。
(三)質量安全事件的深刻警示
2012年8月24日,通車不到一年的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發生垮塌事件,4輛貨車側翻至橋下,致使3人死亡5人受傷。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以來,全國有近40座橋梁垮塌,平均每年有7.4座“奪命橋”,即平均不到兩個月就會有一起事故發生。近年來,致癌大米事件、金華敵敵畏毒火腿事件、霸王洗發水二惡烷事件、阜陽奶粉、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山西朔州毒酒事件、PVC保鮮膜致癌風波、台灣塑化劑事件、錦湖輪胎、雙彙瘦肉精事件、果脯蜜餞二氧化硫超標等等,質量安全事件考驗著政府監管體製和執法水平,更拷問著企業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
(四)文化固有作用的必然反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對人的作用體現出潛在性、引導性、自發性等特點。在質量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管理、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都是以一種外在約束方式,直接影響著生產經營著的行為。但決定質量水平的根本因素,卻在於生產經營者的質量意識、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也就是質量文化水平。如果質量文化水平不高,很容易造成市場失靈、監管失範、發展失衡等問題,原有的發展規劃、監管製度、控製措施往往難以發揮作用。而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先進質量文化理念一旦形成,就會對行為個體產生強大而深刻的自我約束作用,從而構成對外在製度約束的強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