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插話應以短見長,幽默而富有感染力。抓住重點,三言兩語,講完即收。衡量領導者插話有沒有水平,是否精彩,並不在話的數量,而在於話的質量。話雖不多,但條理清楚,一言九鼎,說得好,說得妙。應當明白,插話不同於講話,隻有插得精彩幹練,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
不要插話成癖
有些領導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插話成癖。逢會便插,一會一插,你插他插,張三剛打完“岔”,李四又接著“插杠子”,強插硬插。我們提倡主席台上就坐的領導者,不防充當一次“啞巴”。即使到了非插話不可的地步,也要切記不要插話超過三次。否則,即使會議主持者難堪,又壓抑講話者的情緒,還會使與會者產生厭煩心理,更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免開尊口,何樂而不為呢?
技巧98沉著冷靜,反應及時:
處理會議意外情況的技巧
會議主持者盡管事先對會議進行了認真的準備,但在會議進行中往往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對這些情況,主持者要沉著冷靜,靠自己的應變能力恰當地加以處理。
巧妙對付會議開始的冷場
冷場,是會議活動中一種常見而又使會議主持者頗感難辦的問題。冷場的原因很多,我們應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與會者無思想準備,一時難以發言。特別是事先沒有打招呼,臨時召開的會議容易出現冷場,這時會議主持者可以鼓勵大家先談不成熟意見,在討論中再補充完善,也可以讓大家先做短暫的準備,然後發言;二是與會者對所討論的議題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無從開口,會議主持者應詳細、明確地交代議題,對與會者進行耐心啟發;三是會議議題直接涉及與會者多數人的利益,因有顧慮而造成的冷場,會議主持者應先啟發與其利益關係不太大的,或者是大家公認比較正直、公道的人發言,然後再逐步深入。隻要有人開頭,冷場就會變成熱烈;四是會議議題有一定的難度和複雜性,一時不易提出明確意見而出現冷場,這時會議主持者可以由淺入深,啟發大家開動腦筋,逐步接觸問題的實質,也可以選擇分析能力強、比較敏銳的同誌率先發言,打開突破口再引導大家討論發言。
善於打破部分人的沉默
會議中往往出現意想不到的沉默。當一部分人在會議上沉默時,主持者應當思索沉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會議中的沉默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顧慮、害羞的沉默。有的人有較好的意見和看法,但因為某種顧慮而沉默不語。對於這種情況,主持人應想辦法打消這些同誌的顧慮,支持他們發言。有的人怕講不好,被人譏笑,既想講不又敢講,會議主持人要尋找機會鼓勵他發言,表示出對他的發言很感興趣,促使他大膽發言;
2.持少數意見者的沉默。當會上多數人同意某種意見,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持少數意見的人知道自己的意見已經孤立,也就不講了。在這種情況下,主持者不應急於表態同意多數人的意見,應當耐心地、熱情地鼓勵有異議的人講出自己的見解,以便比較;
3.無所謂的沉默。當會議議題與部分人關係不大時,有人會認為議題與己無關,抱無所謂的態度而不願開動腦筋。會議主持者應采取恰當的方法把他們引導到會議議題上來,促使其思考問題;
4.對立的沉默。有的人對會議主持人或會議議題有對立情緒,會出現不予理睬的態度。會議主持人應主動、熱情地引導他們發言,對正確的意見應給予鼓勵支持,對不正確的意見也不要介意。
當然,會議中還有一些出自其他原因的沉默現象。如有的人不吭聲是表示同意,有的暫時不表態是想聽別人意見後再說,有的人表態是沒有新的意見等,這些情況均屬正常,不必在意。
善於控製離題發言
在會議發言中常出現跑題的現象。這種現象與冷場恰恰相反。會議“熱烈”得過了火。離題時不可強扭,也不能不扭。強扭會挫傷積極性,不扭就可能開成無效會議。出現離題發言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閑話式的離題。會議討論中談論傳聞、軼事及與議題無關的閑話,而且喜歡海闊天空、津津有味地談淪,越扯離議題越遠。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與會者認為議題與自己無關,不感興趣而出現的;也有的認為議題不好發言,而沉湎於題外的話。這時,主持者應采取措施:一是接過討淪的某句話,順勢巧妙自然地引回到正題上來;二是聯係議論的某一層意思,提出新的話題引入到正題中;三是用一句善良的話或風趣的話截住議論而引入正題。另一種是發揮式的離題。發言者為表示自己的才能,或顯示自己的見解,自覺或不自覺地講與議題無關的內容。對這種離題現象的處理不能簡單粗暴,而應盡可能采用不影響情緒和氣氛的方式,用禮貌的形式提醒發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