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套的情節(2 / 2)

這時坐在車裏的通訊員緊張的對泰勒說:“不好了,長官,四架解放軍j27正向這邊飛來,5分鍾後抵達基地。”

泰勒狠狠的把嘴上叼的雪茄拿下來戳在煙灰缸裏,自言自語的說:“媽的,上邊說拿不到基地裏的東西也不要緊,但是不能讓對方成功,大不了少賺點。”

“傑克,通知所有人員撤退,三分鍾後,把“大家夥”發射出去。”

基地內的張元聽小陳報告說敵人正在撤退,戰鬥機正在趕來,不禁鬆了一口氣。這時聽見一聲巨大的爆炸聲,接著,張元就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中。

“各位觀眾晚上好,今天是2023年11月11日,農曆九月廿八,星期六,現在播報新聞。

......

......

一夥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攻擊了我駐新疆某部的一處軍事基地,基地中47名邊防官兵犧牲,94名武裝分子已經全部被消滅。這股武裝分子的真正身份正在調查中......”

在jw的內參上發表了一則簡短的訃告:“我軍×部在執行任務中遭受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的雲爆彈攻擊包括我軍優秀指戰員張元在內的47名官兵全部遇難......”

無邊的黑暗中張元好像過過了漫長的時間,又好像是一刹那,在迷迷糊糊之中醒來的時候,張元已經在火車上了。

看著這輛軍列上到處都是軍裝綠,一個個青春年少的麵孔洋溢著笑容,稚嫩的身軀中的熱情無處宣泄,變成了整個車廂中的嘈雜,汗水,還有不良的氣味到處散發著。

張元,不,現在應該說是張援,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張援肯定不會傻傻的問其他人現在是哪個年代,但是毫無疑問現在不是張援生活的那個年代,因為軍裝綠,因為沿途大量的大字報,標語,因為見麵候的語錄式問答,因為喇叭裏的“最高指示”和“萬壽無疆”,還有老式火車發出的哐當...哐當...的嘈雜聲都詮釋著這個年代。這是火紅的年代,是狂熱的年代,是純情的年代,是光明和黑暗交織的年代。在廣播中,張援也證實了。現在是1971年的3月,春寒料峭。

1971年正是知青上山下鄉最火爆的年代,是路線鬥爭最激烈的年代。

當在又一陣的腦子刺痛中醒來的時候,張援了解了自己。父母都是jw直屬機關的處級幹部,級別不低,但是沒有實權,處級在平民百姓看起來是不小的幹部,但是對北京這種地方來說處級幹部毛都不是,並且他們倆在政治運動中既不是保守派,又不是造反派。不管那種勢力占上風,他們都是靠邊站的角色。相對於他人,張援的父母較幸運的。沒有受到批鬥,該參加活動時參加活動,該喊口好時喊口號,該寫檢查時寫檢查。幸虧是軍事單位,按照規定軍隊不搞特殊時期,雖然政治運動免不了,但是基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條件還是能夠保證的。

當然身為學生的張援沒有那麼幸運了,按照最高領袖的指示,知識青年都要上山下鄉接受三年的貧下中農再教育。他的父母在北京這種地方可以說是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在兒子能否留在北京也說不上話,唯一能做的是找到當年的老戰友,可以為兒子安排比較好的地方,這趟軍列正是開往東北邊疆建設兵團的,這是張援的在這一世的父母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中國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官本位主義的,從某種程度山來說,能去東北的農場比去西北等貧困山區好很多,當然不可能和呆在北京比。但是去東北雖然苦,但是苦不過去西北地區。在東北一個最重要的保證是能吃飽,但是在西北等革命老區,就是你拚死拚活也吃不飽。從這方麵來說這列軍列上都是幹部子弟,但絕對談不上全部是高幹子弟,當然也不排除父母失勢但人脈仍在的高幹子弟,也包括顯示自己高姿態當權者的子女,當然還有幾個出身平民的幸運兒。這就是中國特色,在任何時候都不可避免的有差距存在。

張援是這列軍列中國最普通的一員,在張元的靈魂還未穿越現在之前,張援在學校裏絕對談不上是活躍分子,活躍分子都忙於“造反”。但也絕不是“黑五類”,要不也可能輕易踏上這列軍列。張援本身就是一個生性恬淡的人,在這個時代絕對不受大家喜歡,但是也不會特別討厭,他這種人是典型的“逍遙派”。

張援名字都是從抗美援朝來的,他的年齡正好趕上那個年代起名字以抗美援朝為素材的尾巴,身為高級知識分子又早年參加革命的張援父母也不能免俗。

就這樣15歲的張援就站在人生第一站的列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