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和蘇聯一條心,雖然東歐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外交政策都受蘇聯指揮,但各國國際D對本國的經濟發展計劃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不管理想多麼崇高,人總是要吃飯,也要享受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蘇聯既然無法製造,從中國進口電子產品就與蘇聯的經濟計劃沒有衝突,蘇聯再強勢,也不可能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全麵幹預,幹涉過多引發的逆反效應也不止發生了一次。
隻不過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彼此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有差距的,就人均收入來講,東德是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圈中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德意誌人的素質和民族秉性決定了他們即使搞計劃經濟是最棒的。
東德的經濟“相對”良好,人均收入較高,東德對中國的電子產品的需求量是比較大的。其他中國消費品企業很想進入東德市場,但由於其體製的原因,中國產品很難進入,但電子產品並不在限製之內,雖然東德的經濟發展水平不能與西歐國家相比,但其對中國電子產品的進口總量還是很大的。
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進口量雖然沒有東德這麼大,但加起來也是一筆龐大的訂單,對於唾手可得的利潤,中國電子企業也沒有理由放棄。
由於中國IT產業的衝擊,悲催的並不止美國,西歐的西德、英、法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其國內的IT產業也受到相當嚴重的危機。
不過現在除了美國,其他國家的IT產業剛剛處在萌芽階段,相對於國家的經濟規模來說,所占的比例相當的小,自然也沒有引起這些國家的重視。
除了有限的幾個學者,這些國家的gov並沒有對IT產業投入多少心思,也就是說有很多國家的gov對IT產業持觀望態度,在現在發展巨型機還是主流的時代,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PC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
在這股浪潮中最悲催的就是韓國,倒不是中國故意針對韓國,或者把韓國當做其主要的競爭對手,而是在中國經濟呈現爆發式增長的大前提下,原先韓國製定的經濟政策完全不能實現。
韓國製定的國策是已出口型經濟為導向,但前提是你得把自己生產的東西賣到國外去才行。
中國產品對世界主要的經濟體都形成了嚴重的衝擊,韓國自然也不能幸免,而韓國受衝擊最嚴重也必然結果。
因為本土市場狹小,使得韓國的公司抗風險能力極差,如果技術領先也就罷了看,如果是沒有一兩手看家技術的公司,貪大做強就是自尋死路。這這種公司隻要稍微受到點衝擊,就好幾年緩不過勁來,而中國產品的衝擊波對那些即將要走出國門的公司打擊尤為嚴重。
對韓國這樣的經濟體來說,國內公司的產品能夠走出國門,那前途將一片光明,如果走不出國門,則公司就會迅速衰落。
韓國公司業務的發展方向由國內轉向國外時是一個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韓國公司多多少少都麵臨資金短缺的現狀,絕大多數時候通過大量借貸來實現公司規模的擴大。在擴大過程中,公司的結構、運行狀況、管理也因為公司的轉型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如果公司的產品能夠迅速打開國際市場,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將會迅速掩蓋公司的大多數問題,但如果產品打不開市場,沒有外彙流入,資金鏈斷裂的後果可不是一般公司能夠承受的。
因為中國汽車的衝擊,韓國現代汽車這兩年一直龜縮在國內;因為中國電子產品的衝擊,三星也好不了哪兒去。
從集團的資產總量來看,這個年代的汽車和電子在現代集團和三星集團中並不占主導地位,但卻是公司為數不多的優質資產之一。
韓國那些企業集團擁有有豐厚利潤的子公司並不多,其他子公司大則大已,但多數負債經營。
三星還好一些,有金融業作為支撐,並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現代汽車則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有進軍海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