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的想法很簡單,也很大膽:把自己的治所,由五原郡九原縣,轉移到代郡班氏縣。這一舉動實際上,意味著自己的統治中心由並州轉移到幽州,也預示著自己和張楊之間產生離心化的趨勢。
徐鋒早已暗自揣度過這一做法的利弊:有利之處是五原郡位於北部邊陲,遠離諸侯爭霸的中心。而代郡連接三州,由此可以踏進奪取天下的門檻。
不利之處就多了,首先張楊肯定對自己充滿反叛嫌疑的做法勃然大怒。如果他興兵攻打,那麼自己擁有的並州三郡將岌岌可危。畢竟張楊曾經統治三地多年,此番他前來攻打,可謂是輕車熟路。
其次,代郡在窺伺幽冀二州的同時,也麵臨著來自這兩個州的壓力。剛剛被自己奪取地盤的劉虞很可能會興兵收複失地。袁紹,公孫瓚二人也很可能會感到受威脅,從而發兵攻打。代郡新近征服,人心浮動,也是個大問題。
想到這裏,徐鋒既擔憂,又有幾分興奮。憂的是遷移治所帶來的一係列風險。興奮的是自己的爭霸事業,竟已經開與袁紹,公孫瓚等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產生交集。
幾經權衡後,徐鋒決定了,治所,就定在代郡!五原郡邊遠的位置,決定了難以進一步以此為根據地進一步擴張極其困難。大亂世,如果不擴張,最終必然是迎來覆亡的命運!遷都代郡固然困難重重,卻是邁向天下的必經之路!
當然,有關遷移治所的配套工作要做好。首先是人心的安定。徐鋒在代郡效仿之前做法,或接受投獻,或靠強力壓迫,成功削減了豪族們的土地。為屯田製在代郡的推行鋪平了道路。
推行屯田之後,徐鋒下令,將代郡,五原兩地的一百二十三個豪族世家,強行遷往地廣人稀的雁門,雲中。並派兵兩千監視。這是為了防止利益受損的豪族,在接下來可能的敵軍來犯中作內應。
最後,徐鋒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軍。擴軍後的部隊規模,達到了步兵兩萬三千人,騎兵九千人,弓手八千六百。其中五原有兵一萬五千人,代郡有兵兩萬,剩下的人馬分布在雁門,雲中兩郡的險隘中。
有了這一係列的鋪墊後,治所遷移的安全係數便大大增加。治所遷移以後,張劫留守五原擔任太守,主管軍事,不理民政。負責民政的,是郡丞衛阜。至於雲中,雁門兩郡,則不設太守,民政仍然是由衛阜兼理。秦鬥任建威中郎將,負責兩地軍事。
這一係列的動作,完成地無比迅捷。徐鋒明白,聯軍從酸棗散去之前,這一切動作必須要全部完成。等到諸侯們回到地盤反應過來,自己的考驗便要到來了。
風暴來臨得比想象中快得多,張楊在回歸並州治所晉陽過程中,便連發十七函,質問徐鋒遷移治所的用意。當然,同時張楊也指明了出路:若能痛改前非,治所遷回九原,則“猶可專一郡”。
如果說張楊的行為,是風暴即將到來前的雷鳴,那麼劉虞,袁紹二人,則可謂是直接暴雨傾盆,雷霆貫頂了。
袁紹還在歸途中,便命令部將審配率兵九千前往冀州與代郡交接處,建立營壘。看架勢,是要回來後與審配會師,一同拿下代郡。
劉虞則是親自率兵兩萬七千人,直接發起進攻,僅僅用九天的時間就攻克了代郡東部的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