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林區主要闊葉樹種良種繁育現狀與對策
科技專論
作者:趙偉 於洪芝
【摘 要】林木良種是培育健康森林的基礎、目前我區良種使用率遠遠達不到國家平均水準,特別是闊葉樹良種基地建設跟不上林業發展的需要,調整造林樹種結構、優化樹種組成勢在必行。針對該項工作的曆史和現狀,本文對我區各主要闊葉樹種的改良方法原則及全區闊葉樹遺傳改良的發展策略進行了係統的論述和探討。
一、進行闊葉樹林木改良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區的造林狀況是:落葉鬆和樟子鬆樹種的造林仍占主導地位,純林結構單一,穩定性差,易受多種病蟲鼠害的襲擾;再加上闊葉樹種的造林基本上沒被列入造林規程,由於以上的各種原因,難以形成森林的頂極群落。另外,落葉鬆中90%為紅材興安落葉鬆,生長相對較慢、材質硬易環裂、不宜改性深加工,故木材售價低。所以,調整樹種結構比例,優化樹種組成,充分利用土壤養分和水分等環境條件,發揮其生產潛力,提高林分質量和林木生長量,最大限度提高森林的綜合效益,增強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上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我區保護物種多樣性,實行分類經營,實現林木資源永續利用和林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闊葉樹林木良種基地的建設是調整樹種結構,提高闊葉樹造林比重,改變大興安嶺林區林種結構單一的前提和手段,也是提高森林綜合效益、增強抵禦各種風險能力的有效途徑。就大興安嶺林區而言,在“十一”五期間,承擔著大量人工造林和火燒跡地恢複任務,初步統計每年人工造林綠化任務達一萬公頃之多,按1:1針闊混交林計算,每年需營造5000公頃以上的闊葉樹人工林,而目前我區優良的闊葉樹種質資源隻有白樺和甜楊,雖然有些苗圃已償試性地培育一些闊葉樹苗木,但由於種質資源差,培育出的苗木難以滿足營造豐產林的需要,因此,建設闊葉樹良種基地,進行闊葉樹遺傳改良是林區經濟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我區林木遺傳改良工作的曆史、現狀
大興安嶺林區自1973年開始在加格達奇轄區內建立以林業技術推廣站為主體的515hm2針葉樹去劣種子園,現已進入結實盛期。在此基礎上,於2001年又建立了1.5世代興安落葉鬆、樟子鬆種子園315公頃及遺傳測定林、二代群體林、示範林、優樹收集區410公頃。
2002年技術推廣站建設白樺強化育種園一座,建設麵積1680平方米。環控溫室全部采用從芬蘭引進的現代化設備,於2003年4月建成交付使用,當年定植白樺母樹103株,現種子園內的母樹已進入結實盛期,每年可產種20Kg左右,每千克白樺種子大約300萬粒,按50%成苗率計算,則每年可產苗3000萬株,按每公頃造林3000株計算,則每年可造林一萬公頃,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大興安嶺地區良種造林的比例。同時,建白樺收集保存區3hm2,子代測定林11hm2。白樺收集區建設材料是與東北林業大學白樺育種課題組交換的白樺不同種源45個產地的種子;子代測定林有6hm2是白樺強化種子園內母樹與歐洲白樺的雜交種,現試驗林保存完好,雜種優勢十分明顯。
建立了闊葉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區25公頃,收集甜楊、白樺、春榆、山楊、蒙古櫟、疣皮樺、茶條槭、水曲柳、無毛花楸、丁香、銀中楊、紫椴等12個本地優良樹種和引進的珍貴樹種。
三、大興安嶺林區闊葉樹林木遺傳改良工作發展方向的探討
為了大興安嶺林區的可持續發展,在繼承和總結以往工作,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宜於大興安嶺林區闊葉樹林木良種基地快速發展的工作策略,現概述如下:
(一)加強各主要樹種的遺傳資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由於氣候變化和森林火災的雙重作用,大興安嶺林區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林區有些稀有珍貴闊葉樹種已有資源枯竭的跡象,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對活體資源和種子資源進行保護,這些植物種類將會滅絕消失,這種無法彌補的自然損失,後果將是嚴重的。林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條件下的種子資源呈日益減少趨勢。上述問題說明,應加強對現有資源保護,進行原地保存,即保存其優良種源林分,保存其整個生態係統,同時也必須對其進行異地保存,以防其優良遺傳資源的意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