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也就是鹿島家,如果是在別的大名家,基本上都是和鹿島家麾下的勢力一模一樣,先必須要在領內發出集結的命令,之後各個家臣、豪族、國人、地頭、地侍開始召集農兵,在某個指定的地方集結,等待所有人的到來,之後再下達各種軍事命令,這樣的過程極為消耗時間,也很容易貽誤戰機。
比如織田家之後就會因為柴田勝家的提示,在稍後意識到了這一點,織田家之所以能夠在上洛的過程之中,一路上順風順水,和織田家自己的一萬常備士卒是分不開關係的,他們的強大戰鬥力,是織田家一路橫推的保證之一。
千鶴準備先對黑田家本家的軍製進行改革,首先是盡量在鹿島家的麾下,不再有農兵的存在,要盡量使用全職的士卒,這是鹿島家麾下已經在慢慢實行的事情。
不過在短期之內想不使用農兵是完全不可能的,千鶴也知道農兵的戰鬥力實在是有些太低,所以先維持著現在常備士卒的數量,農兵也暫時不放棄。
那些身體素質雖說沒有那麼好,但是也比其他的農兵要強的多的士卒,都將會作為預備兵存在,也就是半職業的軍人,他們每年需要接受一定的訓練,同時能夠在鹿島家得到一定的補償,在出現戰爭的時候,他們將會作為常備士卒之外最強的戰鬥力出現。
千鶴參考天朝的古代和後世的一些比較實用的軍製,初步決定將士卒五人分為一伍,伍長成為軍隊的最基礎的單位。
五人之中設一伍長,相當於現在的上等兵,一般由勇猛之人或者能夠服眾的老兵擔任。剩下的四人也必須要有排序,每伍五人都有從伍長到第五人的明確順序,而且被明確的規定了下來。
四伍為一隊,隊正由第一伍伍長兼任,不另設隊正,戰時如果隊正戰死,第二伍伍長自動頂上,以此類推,直到伍長死光,第一伍的第二號士卒自動補上,再依次是第二伍的第二號士卒,最後按照順序直到整個隊伍都死完為止,這樣也使得整個隊伍不會在死一個人之後就出現太大的混亂。
十隊為一番隊,原則上番隊的統領,為戰時臨時指派的鹿島家的直臣武士,比如師岡一羽、戚英他們,也可以是特殊情況下的豪族、國人家主,如果武士身亡,就像由第一隊隊正補上,以此類推。
十個番隊為一個千人隊,理論上隻有鹿島家有侍大將格以上級別的武士才能夠擔任千人隊的領軍者,這個是比較硬性的規定,目前也隻有塚原卜傳和山本堪助兩人有這樣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