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李閥(2 / 2)

而李密這時候也投奔了瓦崗,一係列的事件中展露了非同一般的能力,不過少了張須陀這個踏腳石,他的名聲比原著中差了很多,同樣和翟讓的矛盾也沒有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不過說到了壞處,也有好處,隋朝把大把了目光集中在了李閥身上,李密有了更多的騰轉餘地。

原本的李密就是天下間最大的靶子,雖然風光無限,但某種程度上他卻是諸多的義軍勢力乃至其他野心家的盾牌,而如今大隋的軍事力量大多用於圍剿李淵,而原著中李閥取關中,之所以能夠那麼的順利,其中李密幫他們吸引了諸多大隋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隻是河南的隋軍,今後一段時間關中的隋軍都會漸漸出關圍剿李密,正因為李密的處境如此複雜艱難,才使得他聲望極高,卻也使得他不得不充當了擋箭牌,這就是最標準的為王前驅的表現啊。

所以對於原著中李閥李世民對寇仲徐子陵所說的,偷取賬簿逼李淵造反這樣的理由,陳默真是惡心的無以複加,沒有野心不準備造反的話,為何會與東溟派有著如此深的聯係?

難道說從東溟派購買軍械是為了保家衛國?楊廣是個昏君,你們李閥又能高尚到哪裏去?

說白了,李閥想要取得賬簿,也是有著自己的目的的,他們也想要對付宇文閥,宇文閥如果和楊廣鬧翻的話,又會給他們爭取很多的機會,也順便打擊了對手,李閥很是自信,不,或者說這些門閥都很是自信,對義軍根本不怎麼看得上眼,在他們眼中或許最大的敵人還是其他的門閥罷了。

李淵也是心機深沉,一副被逼無奈的模樣,事實不過是野心作祟,之所以一直引而不發,除了前期籌備沒有完成,人脈沒有聯絡好之外。也是李淵在等待著時機,如今形勢就是如此,李密吸引著大部分的火力,為了日後征伐的順利,李淵自然希望不管是大隋殘存的力量還是李密的力量能夠兩敗俱傷的最好。

而且李淵如此的隱忍,其中也有著楊廣很大的功勞,楊廣一直看李淵很不順眼,更是給李淵起了個老婆婆的外號,就是為了羞辱李淵。

當然,不喜歡李淵也隻是一個引子罷了,更重要的還是這些年來天下風傳的讖語的緣故,什麼楊花落李花開,什麼李氏當為天下之類的,於是楊廣一直想要找個由頭處理李淵。

隻不過李淵十分隱忍,表現的規規矩矩的不說,還萬分的恭敬,讓楊廣都找不到理由,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淵有多麼的深沉了,而且李家和楊家的一些姻親關係。

特別是李家同為關隴軍事貴族中重要一員的身份也讓楊廣不得不有所顧忌。沒辦法恣意行動,隻能尋找錯漏,隻可惜到了最後,楊廣都沒能如願。

這也是李淵不能早早發難的緣故。因為起碼到了現在為止,楊廣最為警惕的還是李淵。

這其中有很多的緣由,比如說楊家得位的方式,讓楊廣顧慮很多,李家在關隴軍事貴族中的聲望和地位乃至讖語等等。

別小看讖語的作用,在這個年代,民眾蒙昧。

往往對於類似的風傳很是相信,可是為何很多勢力總是會講究所謂的祥瑞的緣故,而且在這古老的年代中,卜算確實有著獨到之處,有著這樣的傳聞,自然也讓民眾多出了一些心思,當然,這個李家並不一定指的是李淵,還有可能是李密。

不過,既然你李家準備躲著,陳默怎麼會讓你如願呢,現在東溟派都在自己手上,賬簿什麼的自然也在自己手上了。

就算沒有,難道還不會造假麼,隻要知道大概數據,造假起來還不簡單,以假亂真不過是分分鍾的問題。

而除了這些人之外,其他各地義軍也是此起彼伏,不過大浪淘沙,被鎮壓的也是極多,隻不過起義的事情已經是烽煙處處,稍微有些見識的人們都看得出來大隋已經是大廈將傾了。

這是個野心家歡呼雀躍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