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藝術的“孵化”
30+
作者:裴燕
在人類社會正在被互聯網技術掌控的趨勢下,數字藝術將成為未來的藝術主流,它的價值正在被不斷地發現和重視。
2013年4月14日,《化身世外2.0》數字藝術創作孵化展在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CMoDA)舉行。展覽名稱中的“2.0”意味著這已是第二個“化身世外”的展覽,是繼 2011 年末 CMoDA 的開館展《化身世外》之後進一步探討數字文化背後的數字生產和數字消費。
“化身”的誘惑
說起“化身”,不禁讓人想起《阿凡達》,因為“阿凡達”正是“化身”的英文Avatar的音譯。借助阿凡達,人類變身成為能力超群的另一種生物,得以在遙遠的外星球開啟超越想象的冒險旅程。人類對“化身”的想象源遠流長,無論是莊周夢蝶、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還是蜘蛛俠、鋼鐵俠,再到網絡的“第二人生”、QQ秀、角色遊戲等,我們總是渴望超越平凡的肉身,擁有更強大甚至無所不能的能力。化身是我們對身體的想象和欲望表達,也正是各種遊戲或網絡社區等商業模式長盛不衰的深層次原因。微軟新推出的Avatar Kinect這樣的體感技術將進一步消弭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邊界。正因為如此,“化身”也被本刊選為2013年技術商業展望中的關鍵詞之一。
“化身”可謂是人類的終極夢想,“化身世外”也是CMoDA執行館長、策展人楊磊對中國數字藝術的一種思考總結,他從數字藝術的角度將“AVATAR”分解為三大關鍵要素:AV是Audio Visual的縮寫,指視音頻,這是“化身”與“世外”存在的數字場域;AT(@)表示地點和方位,代表著“化身”與“世外”的現場;AR則是Advance Reality(進階現實),這是楊磊創造的概念,指在數字場域與物理現場相結合的增強現實的基礎上實現的一種虛擬與現實共同構成的混合形態。這三個要素使虛擬現實混合互動形成“化身世外”(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化身”超越了傳統“主體”,“世外”超越了傳統的“環境”,成為“超主體”與“超環境”的新體驗。楊磊認為,AV、AT、AR 決定“化身”生來就屬於“世外”,這點在數字藝術中得到印證。
本次展覽中的每件數字藝術作品都身兼AV、AT、AR這三個維度中的一個或多個。《聲音山脈——事物無盡》是典型的AV類作品,由中國的多媒體視覺團體Hibanana和聲音藝術家甘健共同創作。這件聲音影像裝置作品基於聲音觸發視覺的創作概念,重視聽覺與視覺的同步性和雙重體驗。始終連綿不絕的嗡嗡聲似乎是高速發展的現代都市的脈搏,而屏幕上抽象而連續的波紋狀圖形隨著聲音不斷向前湧動,如同現代社會無盡的欲望蔓延。作品《虛擬光合》是一件互動作品,當觀眾走到特定區域,紅外攝像頭會感知觀眾的移動,將其模擬成光源體,在其照射下使得熒幕中的幾何圖形實體化,並產生不同的變化模式。這件作品由藝術家項硯冬和穆磊合作完成,前者負責創意及技術實現,後者負責視覺部分。作品意圖通過一個“虛擬光合”,嚐試和虛擬世界進行一個直接對話,打破人們日趨過度依賴計算機等數字媒體的現狀。按照楊磊的解釋,《虛擬光合》不僅是在現場進行一個互動,而且還把觀眾投射到一個虛擬的空間裏去,這是非常進階現實的體驗。而費俊和Judith Doyle正在進行中的合作項目《姿態雲》,則是一個同時包含了這三個維度的作品,它通過一個AV的環境把觀眾的現場(AT)動作捕捉,AR在於它實現了穿越北京和加拿大兩個時空進行交流。
“孵化”數字藝術作品
本次小型展覽共有10件展品,絕大多數都是由中國藝術家創作。據CMoDA展覽部經理高雅的介紹,此次展覽主推中國藝術家,而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仍處在一種發展過程中——這是被稱作“孵化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