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譚盾與他的環保音樂(1 / 3)

譚盾與他的環保音樂

30+

作者:陳婧

“水是全世界最長的琴弦,把全世界的人和全世界的水,連在了一起。”——譚盾

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禮堂,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音樂會。嘉賓來自世界各國,從教科文組織的總幹事博科娃到各國外交官,都在聆聽一場為世界水日而創作的主題音樂——《水樂》(Music for Water)。譚盾像是音樂界的李安,遊刃於古典與現代、西方與東方、多媒體與表演藝術的邊界。頒獎典禮上,博科娃總幹事將譚盾稱為“大師”,他用音樂作為橋梁,提倡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管理。

在這場音樂會後,他被任命為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在此之前,他獲得的殊榮包括了格萊美、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美國音樂協會年度最佳作曲家、格文美爾古典作曲大獎等眾多世界級的音樂獎項,並被紐約時報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

《水樂》被認為是譚盾最具有前衛實驗性色彩的作品之一。音樂會將西方管弦樂器和中國古典樂器融會貫通,借助現代高科技的燈光特效,將此前錄製的中國西湖水麵上的擊拍畫麵和聲效融合在現場的音樂演奏中,由此打造了一場別具一格的音樂會。雖然參與演出的是荷蘭交響樂團,但現代打擊樂器、中國傳統古琴、二胡都在龐大的交響樂隊支撐下,以獨奏的形式展示出中國古典樂器的獨特魅力。

在音樂會上,譚盾還展示了由他發明的一係列新奇的水樂器,4個半球形的透明容器是可以敲打的“水鼓”,有一個特製的水琴,裏麵盛放著一瓢西湖的水。演出開始時,全場一片寂靜,觀眾席裏發出了繚繞的琴聲,如泣如訴、似風似雨,隱身在觀眾裏的打擊樂手王貝貝手裏旋轉著水琴,邊演奏邊走向舞台,代表了東方的“神秘”色彩。

除了西湖,江南水鄉也是譚盾音樂創作的對象。4年來,坐落於千年古鎮朱家角的水樂堂也已經進入常規運作,如今幾乎場場爆滿。水樂堂是由老宅修整而成的21世紀多功能空間,而老宅外貌依舊保留著水鄉民居的原始風貌。水樂堂將自然水聲無限放大,推到極致,產生出離奇的效果。它融合了環保的理念、水鄉的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理,也成就了譚盾對音樂空間的一個夢想。

博科娃在音樂會的最後總結道:“世界上有著許多種語言,音樂是世界上共通的語言。譚盾用他的雙手演奏水樂,完全不用解釋,就可以讓大家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水樂作為環保音樂的一部分,重新喚醒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用水營造浩瀚博大的思想境界,而後方能找出個人的渺小。譚盾是一位頗具哲學思辨的作曲家,善於從日常活動中提煉出令人感動的意義。

坐在音樂會的現場聽水樂,你隨時可以感受到音樂濺到臉上的質感,也給予了耳朵溫潤、大氣、又不乏隱忍的聲音,整個音樂廳沉浸在水藍的光線氛圍之下。譚盾的水又是桀驁不馴的,他讓水分子在空氣中震動,濺上攝像鏡頭,濺入耳朵,濺起一臉驚愕錯亂。

水樂中,最重要的樂器就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舞台樂器的擺放沒有特別出奇的地方,四麵有透亮鼓盆的水鼓就足夠吸引眼球了。通過半球型透明水鼓、搖水器、水鑼、水音琴以及漂浮在水中的木製碗等多種裝置,以及控製水流速度等多種手段,就可以讓水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演奏出豐富玄妙的旋律。演奏過程中,濺起的水珠附著在水鼓壁上清晰可見,內置的水被燈光打成透亮的藍色,水麵時而平靜,時而洶湧,帶領身後的交響樂團一起湧動。

鼓手儀式般地用弓撫弄著近似金屬籠子樂器“水琴”,忘我地晃動著手腕,不怎麼費力,就能清晰地聽見水在容器中清脆的回旋激蕩聲。水分子試探性地翻滾,並撞向了飽滿敦實、富有彈性的四壁。另一邊,女演奏者輕拍水鼓,水珠“劈啪”落入水鼓麵,聲響雀躍,像極了運動員在蹦床,又像在尼羅河流域鱷魚出沒的聲響,敲打著心律一樣的節奏。當鼓點漸入小高潮,第一排的觀眾也紛紛被愈濺愈起的水珠濺濕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