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在線畫廊
30+
作者:陳婧
穀歌藝術計劃將藝術品網絡化的科技撩撥至高潮,而新加坡的Cybermuseum直接以軟件而非網頁來承載虛擬博物館,將整體設計與聊天、音頻、視頻等多種在線交互工具結合,還可以按自己意願自由擺放虛擬展館的藏品,任意更換顏色、藏品布局和燈光。考慮到很多博物館本身作為文物而存在,致力於研發藝術機構虛擬空間的“時間機器”的工作重心則是建立數據庫與平台,重申“並非要替代博物館,而是以此改變博物館結構與人們目前生活形態相脫節的狀況”,讓更多的人燃起對博物館的好奇心、再走出家門去看展覽。
虛擬策展的先鋒
如果說穀歌藝術計劃的合作夥伴多為公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私人藝術機構也沒有放棄這塊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兩年開始陸續走向互聯網,一些畫廊開始了“純在線”和“虛擬策展”的嚐試。在運作純在線畫廊時,展覽舉辦者不用太擔心與建築和空間有關的問題,新媒體藝術家和策展人可以根據作品的特殊性,在網絡上構建出相應的展示空間。在帶寬允許的基礎上,策展人可以選擇任意一種環境展現作品的彼此關聯。
英格蘭藝術家科倫和意大利新媒體策展人弗蘭尼奇創辦的 Bubblebyte是目前互聯網上最活躍的純在線畫廊,今年1月份以來已經先後舉辦了6次個展。與很多實體畫廊擁有的願景相同,Bubblebyte除了聯係和支持藝術家,還為互聯網藝術建立起一種批判的視角和語境。科倫曾經表示,“我們不僅意識到,可以不花一分錢就在線上展示我們喜歡的作品,還可以規避商業畫廊、公共空間體係的官僚做派,我們喜歡互聯網巨大而多樣的受眾群。”
網站和實體畫廊或許沒有太多區別——預先計劃的展覽有特定的開幕和閉幕日期,過了這個時間段,展覽就看不到了,網站也沒有互動性的文獻庫。Bubblebyte就是要讓藝術品在線上的可見性和在畫廊裏一樣,有著某種時限。對稍縱即逝感的追求,在熱衷於資料保存的互聯網上是很罕見的,但在科倫看來,“你能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展覽,需要想的也就隻有這些。”
但純在線畫廊的運作卻意味著比實體畫廊更多的挑戰。和所有用水泥牆圍起來的畫廊一樣,都麵對著商業化的訴求,也麵對著如何維持觀眾的興趣並保證信譽。包括 Bubblebyte,Barmecidal Projects,Fach & Asendorf Gallery和 STATE 這樣的純線上畫廊,它們的在線藝術展和線下的藝術空間一樣,有著複雜、犀利和精細的策劃。這些空間所采取的不同手法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上,也體現在策展、語境的形成上,還有如何謹小慎微地對線上藝術進行商業化。盡管Bubblebyte 選擇遊離於商業領域之外,但藝術家阿森多夫和法赫經營的F&A畫廊則在探索一種商業模式。兩人製作了1024個 GIF 動畫,每個文件下都有買主的姓名和價格。每當一個 GIF 售出,剩餘的空間價格會隨之上漲,最後的那個將價值近2萬歐元。不過,如何從虛擬策展中盈利,並不是每家純在線畫廊都能給出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