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勤奮工作才能提高薪水
勤奮工作薪水自然會提高
你付出多少你就會收獲多少,如果你想提高你的薪水,你就必須要克服懶惰的習性和摒棄不勞而獲的觀念,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勤奮工作。
有一件事我一直記得很清楚。多年以前,我父親經營的農場裏同時雇用了兩名夥計。兩個月後,父親給其中一個夥計提高了近一半的薪水,而另一個夥計的薪水還是老樣子。我問父親:“為什麼會這樣?”父親回答:“因為有一個人工作非常勤奮,而另外一個人則經常偷懶。”
獲取更高的薪酬,是每一個員工的夢想。良好的薪水待遇,不僅意味著個人生活的改善,也是個人價值的一種體現。獲取更高的薪水,固然取決於個人的素質,比如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等,但最主要的是要勤奮工作,勤奮工作薪水自然會提高。
你付出多少你就會收獲多少,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習以為常之後,很少有人去深想,我們實在很有必要把這個觀念再次深植於我們的心底。
有一位懶惰成性的鄉紳,他擁有一塊地產,每年坐收8000元的地租。後來由於無力還債,他把一半地產賣掉了,剩下的一半租給一位勤勞的農民,租期為20年。契約到期的時候,這位農民去交定租時,問鄉紳是否願意把這塊土地出賣。鄉紳感到十分吃驚,他問:“是你想買嗎﹖”“是的,如果我們能講好價,我就買了。”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鄉紳仔細打量著眼前的這位農民,說:“天啊,請你告訴我這是怎麼回事,我不用交租金,靠兩塊這樣的土地也不能養活自己,而你每年都要交付給我200元的租金,這些年下來,你竟然還買得起這塊土地。”“道理很簡單,”農民回答說:“你整天在家裏坐享其成,卻不知坐吃山空而我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何勞動都會得到回報的。”這個農民的話極其正確,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以後才能有回報,所以人一定要勤奮。上帝是公平的,對每個人的時間也是一樣的,你用在什麼地方,或一段時間內在什麼地方付出,回報就會出現在那裏。
懶惰不僅是讓人失去物質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喪失進取的精神動力,它的可怕在於逐漸銷蝕一個人的意誌,甚至無聲無息。當有一天你覺得連吃飯穿衣都懶得動時,你恐怕就不可救藥了。當有一天,你懶得蜷縮在街頭淪為乞丐時,你還會有伸手或者張口的自信麼﹖不要指望別人會把好不容易摸索出來的竅門、總結出來的經驗告訴你,你自己必須要勤奮工作,並用心觀察學習別人是怎樣做的。這樣,用不了多久,你也會大有收獲。
讓我們看一看那些薪水很高的人士,他們盡管背景、性格、特長千差萬別,但卻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勤奮。正是因為勤奮,他們的素質才得以不斷提高,發展機會也會增多,他們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的薪水也因此得以不斷提高。
勤奮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階梯,表現在日常工作上,它首先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企業長盛不衰的重要保證,是員工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企業生機與活力的集中表現。與此同時,勤奮需要用誠實的品格來支撐,需要用精明的技巧來激勵,需要用美好的理想來引導,需要從做小事、做好小事開始。
你能進入現在的公司,是老板在眾多應聘人員中篩選、考核的結果,即是認為你是需要的人才,並且相信你的能力。因此,你必須做到勤奮工作,才能對得起老板和公司。
從表麵上看來,勤奮工作者似乎吃虧了,“磨洋工”者反倒占了便宜,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拿的薪水一樣多。實際上,大多數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做到心裏有數。
如果你是老板,你願意給誰加薪呢?我相信,如果你是老板你一定會給勤奮工作的員工加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雖然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但遺憾的是,仍然有許多人不勤奮工作,在工作中偷懶並想不勞而獲,我想告訴這些人:你將會為你的行為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很喜歡這樣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了所有聰明的大臣,給了他們一個任務:“我要你們編一本《古今智慧錄》,留傳給子孫。”這些聰明的大臣離開國王以後,工作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洋洋12卷的巨作。
國王看了說:“各位先生,我相信這是古今智慧的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讀不完。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的大臣又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工作,幾經刪減後,變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濃縮。結果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縮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則變成了一句。
聰明的國王看到這句話時,顯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古今智慧的結晶,我們全國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句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這句話太出名了,在美國似乎沒有人不知道,意謂著天底下沒有那麼好的事情可以不勞而獲。人們如果知道要想出人頭地,就非得刻苦工作不可,那麼大部分人就會有所成就。工作是我們享受成功所付出的代價。
我常常看見人們相信一種能夠獲益的哲學。他們注意傾聽那些能配合正確的心理態度、良好的自我形象,設定目標等方麵的美、快樂、喜悅與利益。不幸的是,往往這種哲學實際運用起來,就象是從這個耳朵進去,從另一個耳朵出來一般。
我要強調的是,如果你不做的話,世界上最實用、最美麗、最可行的哲學也無法行得通。可悲的是,很多人一找到工作就不再做好份內的事。若有人問他在公司工作多久了,他的回答是:“自從他們威脅要開除我開始到現在。”當你問一個雇主到底有多少人為他工作,他往往會回答:“大約是他們中的一半。”有那麼多需要工作,但又有那麼多你逃避傳染病似地逃避工作,這的確是件很奇怪的現象。
我還喜歡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次,一個村莊的幾條豬逃跑了。它們逃進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經過幾代以後,這些豬變得越來越凶悍,甚至威脅經過那裏的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很想捕獲它們,但這些豬卻狡猾得很,從不上當。
一天,一個老人領著一匹拖兩輪車的毛驢,走進野豬出沒的村莊。車上裝的是木料和穀粒。老人告訴當地的居民說他要幫助捉野豬。他們都嘲笑他,因為沒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獵人做不到的事。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又回到村莊,告訴村民,野豬已經被他關在山頂的圍欄了。他向居民解釋他是怎樣捕捉它們的。
他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我就在空地中間放少許穀粒作為陷井的誘餌。那些豬起初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好奇地跑了過來,由老野豬開始在周圍聞味道。老野豬猛嚐了一口,其他豬也跟著吃,這時我知道我能捕到它們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了一點穀粒,並在幾尺遠的地方樹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象幽靈一樣,暫時嚇退了它們,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以後,它們又回來吃了。當時野豬並不知道,它們已經是我的了。此後,我要做的是每天在穀粒旁邊多樹立幾塊木板而已,直到我的陷阱完成為止。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它們就會遠離一陣子,但最後都會再來‘白吃午餐’。圍欄做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不勞而獲的習慣使它們毫無顧忌地走進圍欄。這時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們捕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