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溢餘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商品、包裝物、物料用品、現金等流動資產通過盤點查明實際數量大於帳麵數量經批準轉作企業收益的數額(不包括固定資產盤盈)。
財產損失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因自然災害、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所造成的流動資產損失,具體包括:自然災害損失、火災損失、殘損黴變損失、短缺損失及其他損失等。
支援農業支出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為促進農副業生產的發展所支付的費用和補貼。補貼工業支出是按照物價管理權限,經批準對工業企業的補貼。
其他收入包括:出售材料、包裝物、物料用品、廢舊器材物資的收入減帳麵餘值後的淨收入,帳外廢舊包裝材料用品作價入帳或直接出售的收入;不計成本的下腳料出售收入,代理業務的手續費收入,滯納金或罰款收入以及其他各項營業外收入。
其他支出包括:編外人員、長期病假人員工資及按規定提取的福利基金;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和實際支付的醫藥費;職工退職金、喪葬費、撫恤金、職工安置回鄉和下鄉落戶補助費及按規定原在勞保金開支的有關支出,在業務經營中發生的滯納金、罰款;出售材料、包裝物、物料用品、廢舊器材物資收入低於帳麵餘值的淨損失;其他符合製度規定的營業外支出。
(8)利潤總額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的總的成果。在對上述各項收支進行計算之後,使可得出企業的利潤總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利潤總額=商品經營利潤±附營業務利潤(虧損)±其他各項收支淨額
下麵通過實例做一具體說明:
假定某百貨商店年銷貨額為10000萬元,其原進價8g00萬元,費用率2.2%,營業稅率3%,附營業務利潤8萬元,其他收支款項相抵後,支出大於收入4萬元,根據上列公式計算如下:
毛利額=10000萬-8800萬=1200萬元
毛利率=(1200萬/10000萬)×100%=12%
流通費用額=10000萬×2.2%=220萬元
企業純收入=1200萬-220萬+8萬-4萬=934萬元
營業稅金額=10000萬×3%=300萬元
經營利潤額=1200萬-220萬-300萬=680萬元
利潤總額=680萬+8萬-4萬=684萬元
國營商業企業的純收入(即盈利額)中的絕大部分通過營業稅、所得稅(有些企業繳納所得稅後還要按一定比例繳納調節稅)上繳國庫,作為國家的預算收入。企業增加盈利具有重要的意義。恩格斯寫道:“勞動產品超出維持勞動的費用而形成的剩餘,以及社會生產基金和後備基金從這種剩餘中的形成和積累,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切社會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繼續發展的基礎。”社會主義商業企業必須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加速與擴大商品流通,提高資金利用率,節約流通費用,增加企業盈利。
隻有增加盈利,才能保證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要。要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就必須進行擴大再生產,不斷增加建設資金,如增加基本建設投資、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用於物資後備的資金等。解決這些資金的根本辦法是依靠社會主義經濟內部積累。企業的盈利是國家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而商業企業上繳的稅金在我國預算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隻有增加盈利,才能逐步改善勞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企業的盈利越多,國家就有較多的資金用於增加工資基金,提高職工工資水平,用於擴大集體福利基金和社會保險基金,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同時,企業不斷改善經營管理,盈利額越多,企業留利也越多,這也有利於改善企業職工的生活福利。
隻有增加盈利,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社會的正常活動。在社會主義社會,除了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以外,還必須有從事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社會文教衛生和保衛國家安全的部門。如果沒有這些部門所從事的各種活動,社會主義製度就難以鞏固,社會主義事業就難以發展。這些部門的各項經費要依靠物質生產部門所積累的資金來供給。國家必須通過財政預算把企業盈利中的大部分集中起來,然後將其中的一部分用於行政管理、文教衛生、國家安全等方麵的支出。